• 55阅读
  • 0回复

弃命广海求真鉴——记日本文化名人、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者空海大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9-09
第7版()
专栏:今古人物

弃命广海求真鉴
——记日本文化名人、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者空海大师
徐明
公元804年(唐贞元二十年)夏,日本—中国的航海线上,一支有四艘大帆船的日本船队乘风破浪,驶向中国。途中突然遭遇台风,桅断帆破,船队漂散。首船上二十三人在海上漂流了两个多月,历尽艰辛,才到达我国福州长滨县(今霞浦县)海岸,但当地官吏从未见过外国船,拒绝他们登陆。该船只好驶往福州。不久,福州观察使阎济美收到一封信,内称:“比及中途,暴雨穿帆,戕风折柁。随波升沉,任风南北,但见天水之碧色,岂视山谷之白雾。掣掣波上,二月有余。水尽人疲,海长陆远……仅八月初日,乍见云峰,欣悦罔极。过赤子之得母,越旱苗之遇霖。”阎济美深为这封文辞优美、情真意切的书信所感动,不仅允许他们登岸,而且予以款待,让他们由福州取道前往长安。
这封信的执笔者就是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的僧人空海。空海姓佐伯,名真鱼,公元774年诞生在日本赞岐国(今香川县)多度郡一个富豪之家。父亲是当地的高官,舅父阿刀大足是桓武天皇太子伊予亲王的侍讲。空海从小随舅父学习汉文诗书,聪颖过人;十五岁随大足上京,十八岁入京城大学明经科,博览群书、熟读经史。
公元797年空海二十三岁时,用汉文四六骈体写成了《三教指归》一书。书中评述了儒、道、佛三教的旨趣,主张入佛为最好的途径。该书显示出作者此时已具有较高的汉文造诣。就在这一年,他放弃了本可进入高官行列的仕途,决意出家,到和泉(今大阪县)的槙尾山寺拜勤操和尚为师,削发为沙弥,法名教海。入寺后,他潜心钻研佛教和汉文,并立志到中国留学。出国前,他在奈良东大寺的戒坛院受具足戒,改称空海。
那时正值我国长期统一安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隋唐时期,日本断断续续输入中国隋唐文化已有二百多年。为了学习中国,日本派出遣隋使四次、遣唐使达十九次之多。
空海到达长安后,被安置在有名的西明寺。他日夜如饥似渴地吸取中国文化,这位异邦青年的优美文辞深受当时许多诗人、学者的赞赏。805年(永贞元年)空海到青龙寺拜我国密宗高僧惠果大师为师,学习佛教密宗经典。惠果非常赏识空海的才华和勤奋向学,在很短的时间内,传授给他密宗的胎藏界、金刚界两部大法。
空海在给越州节度使的信中说:他“弃命广海以求真鉴”,才来到中国。为此,他不仅对于佛教而且对于中国各方面文化成果,都尽力广收博采,四处求托友人收集各种书籍文献。惠果大师对这位年轻的日本高足深为喜爱,组织了数十人协助他抄写经卷,绘佛像,制法器。惠果逝世时,特遗嘱空海早日回国传教,“为苍生造福”。
公元806年,空海结束了在中国的留学生活,满载而归。他携带在中国搜集和抄写的大量佛经和诗文书籍以及佛像(雕刻绘画)、曼陀罗图、法器、名书法家真迹等珍贵文物,乘坐遣唐副使高阶远成的回国船,扬帆凯旋。当时正值日本汉诗文创作最繁荣的时期。特别是酷爱中国文学艺术的嵯峨天皇执政后,对空海更为赏识,屡次下诏请入宫内,视为诗文密友。这就使空海能将其在中国学到的东西广为传播。空海回国后写下了《即身成佛义》、《十住心论》等大量佛教名著,他还依据中国佛教密宗经典和仪轨,创立了日本真言宗,成为有名的佛教思想家和活动家。千余年来,真言宗在日本不断发展,如今它的教徒已经达到一千多万人。
空海写下了许多传世的诗文。其中出色的文艺评论《文镜秘府论》是在分析了中国六朝至唐代的权威汉诗理论著作的基础上,引证了大量诗例而写成的,对汉诗的内容、形式、韵律等都有独到的见解。他的诗集有《经国集》、《性灵集》等。
空海的书法是学习了王羲之、颜真卿书法的真髓并加以发挥而形成的。他尤其擅长草书,在世时即被称为草圣。当时空海、嵯峨天皇和橘逸势并称为日本的“三笔”(即书法三大家)。公元828年,空海学习中国“大唐城坊坊置闾塾,普教童稚”的经验,创办具有平民色彩的学校“综艺种智院”。推动了日本后世教育的普及。
公元821年,空海应邀在故乡香川县善通寺附近修筑的“万农池”,为日本当时最大的水库,直到今天仍灌溉着一望无际的五千町步水田。此外,空海还积极为人治病,开发温泉,使用石油、煤炭、“弘法打井”技术等。这都是空海以他所学为广大人民造福的例证。
公元835年空海六十二岁时,在高野山逝世。公元921年,日本醍醐天皇赐他为“弘法大师”的称号。
空海,这位日本文化名人和日中文化交流的先驱者,千余年来一直受到日本人民的爱戴,也受到中国人民的尊敬。今年是空海圆寂一千一百五十周年,在我国有关方面的支持下,日本真言宗在西安市青龙寺遗址建成了仿唐殿堂的“惠果、空海纪念堂”。日本全国各地展开了广泛的纪念活动,反映日本人民追念空海遗德的深情和发展日中友好的坚定意志。往事虽已逾越千年,然而,空海为了国家、民族的昌盛而“弃命广海以求真鉴”的献身精神,他那刻苦学习、勤奋创作的态度以及毕生辛勤为民造福的品德,至今仍然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附图片)
弘法大师空海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