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谈谈农村剩余劳力的使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9-10
第5版()
专栏:

谈谈农村剩余劳力的使用
张功璞 郑太白
农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有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劳动力得到了一次大解放,大批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工副业转移,从而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苏州市的农村为例,1978年务农劳力占总劳力74%,每个农村劳力全年产值一千零九十四元;现在九十万劳力转移到工副业上去,务农劳力占总劳力57%,每个劳力的全年产值达到二千零二十元,比1978年接近翻了一番。实践证明,把过多的劳动力解放出来,向多种生产领域转移,意味着生产向深度和广度进军,这对繁荣农村经济、使广大农民迅速富裕起来,具有深远的意义。
目前农村劳动力的使用上,有两个因素值得注意。第一,承包土地普遍不足,务农劳动力还有相当的潜力。苏州农村按照现在的产量指标、复种指数和精耕细作要求,每亩粮田每年约投放劳动日七十到八十个,每个劳动力可负担四点五亩到五亩粮田。按此推算,全市五百万亩粮田,只需要一百一十万个劳动力。而现在承包责任田的务农劳力就有一百五十万个,加上九十万务工、务副社员一般都有口粮田,有的甚至也包了一些责任田,这样,每个务农劳力包田不过三亩左右。全市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处于剩余状态;这种剩余又是体现在所有务农劳力身上。因此,所有务农劳力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开工不足”的情况,每个劳力平均有三分之一的剩余劳动时间。
第二,劳动力常年均衡存在,而农业生产却有季节性,造成了农闲季节劳动力的剩余。这是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马克思指出:“劳动期间和生产期间在这里是不一致的。生产期间比劳动期间长。”“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差别,在农业上特别显著。”正是这种差别,“成为农业和农村副业相结合的自然基础。”(《资本论》第二卷第266—269页)道理十分清楚,农业生产季节性很强,收种时农活集中,需要投入大量劳动日;作物生长阶段,也要投入一定的劳动日进行田间管理,但数量大大减少。以苏州农村为例,假如每个劳动力承包四点五亩田,每亩田全年投入劳动日八十个,总计需要投入劳动日三百六十个。可是实际上劳动日的投放并不是均衡的。5、6、10、11这四个月大约需要投入全年劳动日的三分之二,而另外八个月则只要投入全年劳动日的三分之一。这就是说,即使在田劳负担饱和的情况下,对于每个务农劳力来说,在全年三分之一的农忙季节,会感到劳力紧张甚至不足,需要用各种形式补充;而在三分之二的农闲季节却会出现剩余劳力。
务农劳力普遍有剩余时间,反映出农村劳力资源大有潜力可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大有可为。如何引导农民有效地利用剩余劳动时间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概括苏州农村一些典型单位的经验,主要是在“精、广、深”三个字上做文章。
“精”就是精耕细作,走集约经营的路子,合理地增加劳动投入,使一亩地获得更多的收入,提高种植业的经济效益。一些种田能手、承包大户就是走的这条路。吴江县八坼乡农民杨永清,全家三个劳动力,1982年承包二十三点六四亩粮田。他虚心好学,讲究科学管理,同时精打细算,常年养猪养兔,割草积肥,增施有机肥,总产粮食三万斤,年亩产高于全乡平均水平;出售商品粮二万五千斤,商品率达83%。这说明,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大有可为,在这方面合理地增加劳动投入是值得的。
当前,针对部分地方耕作水平下降,有的农民不愿意向承包田投工、投肥、投资的倾向,要在加强思想教育、稳定责任制、放长承包期、实行以工补农措施的基础上,一方面鼓励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求得较好的规模经营效益。另一方面鼓励农民精耕细作,着重抓好几件事:一是要舍得花时间进行智力开发,组织农民学习科学知识,试验、推广和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二是要舍得花劳力积造自然肥料,改良土壤,培植地力;三是要舍得花力量进行必要的农业基本建设,特别是利用冬春有利时机,组织劳力搞一些规划好、效率高、受益快的水利建设,提高农田抗旱防洪排涝能力,为稳产高产打好基础。
种植业实行集约经营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具备条件的地方推行合理的套夹种。苏州农村历来有套夹种的传统。这种套夹种可以使务农劳力得到均衡使用,又有利于充分利用地力,增加经济收入。
“广”就是广开门路,走多种经营的路子,发挥各种劳动力的特长,发展各种各样的小商品生产。当前特别要提倡发展养殖业。因为养殖业很适宜于利用分散、零碎的剩余劳动时间,对设备要求也不高,家家户户因陋就简都可以搞,而且经济效益比较好。养殖业还为增产粮食积造了大量优质有机肥。禽畜多,肥料多,促使粮食高产;粮食增产后反过来提供充足的饲料,又促进养殖业进一步发展,这有利于建立大农业的良性循环。苏州农村有一大批专业户、重点户,他们往往是从利用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时间进行多种经营开始,随着商品生产规模越来越大而成了两户,并且还逐步形成了一批专业村。这种由家庭副业到两户再到专业村的发展趋势,展现了利用农村劳力资源发展商品生产的广阔前景。
“深”就是深度发展,走农、工、商、运综合经营的路子。随着农业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加工、流通、运输等环节必将有长足的进展,能容纳的劳动力也将越来越多。目前应当积极鼓励农民利用剩余劳动时间从事加工、运销、运输等副业。苏州农村许多地方已办起了家庭小加工厂,这些家庭小加工厂以当地农副产品为原料,有些产品弥补了城市工业的缺门,很受市场欢迎。而且因为生产灵活,适应性强,农忙时让,农闲时上,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有些地方组织农民利用剩余劳动时间为集体工副业搞对外加工,效益也很好。
发展常年的和季节性的个体运销业、运输业,也是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时间的一条重要途径。太仓县有二千八百户个体商贩,他们成为搞活农村商品流通的不可缺少的力量。吴江县有八千个农民经营水上运输,拥有船只三千九百多条,全年运输收入达到一千五百多万元。现在运销业、运输业还是方兴未艾,今后发展的潜力大得很。
总之,利用农村劳动力的剩余时间,门路很多,只要我们用心研究,大力开拓,一定能使农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