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2阅读
  • 0回复

不要制造我们语言的混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03-11
第5版()
专栏:

  不要制造我们语言的混乱
王化东
我国劳动人民开始脱离了长期被压迫、被奴役、和愚昧的生活,开始过新的生活,接触到许多新事物;因而他们很自然地感觉到他们过去生活中的语汇不够用了,他们努力学习使用新的语汇,因而许多新的语汇,逐渐地为革命群众所接受,不断地在他们的讲话中运用着,来表达他们新的思想,新的情感,表达他们对一切新事物的喜悦。这种革命后的新气象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另一方面,由于过去他们长期缺乏文化,对许多新的术语,新的名词,一时运用的还不够熟练,甚至因为没有理解它们的概念,用的很不恰当或完全用错了,这也是难以避免的。我们相信,在经过一定的时间,劳动人民的文化水平逐渐提高之后,这种缺点是可以消灭的。
现在有一些文学作品,如电影、戏剧在描摹劳动人民的口吻时,常故意纪录下这种用错了的语汇,说错了的话。例如把“文化水平不高”说成“文化水不高”,“向他进行斗争”说成“斗了他一个争”,“做一个报告”说成“报一个告”,“清洁运动”说成“打扫卫生”,“发脾气”说成“发态度”等等。为什么在我们的文艺作品中故意去表现人民群众在这方面的缺点呢?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许多作家这样地纪录语言,固然并不是为了嘲笑劳动人民,而是为求增加所描写的人物的真实感。因为劳动人民中有许多人是这样说的,所以就这样记录下来。但是文艺作家要善尽他对于语言的任务,就不应该是鹦鹉学舌地把口头的话照录下来,而是要对群众的口头语进行选择和提炼。一般说来,经过文艺作家的提炼而出现于文艺作品中和舞台与银幕上的语言,应该是民族语言中最好的语言,这样才能对语言的表现力的提高与丰富起积极推动的作用。因此一个认真的作家不应该当宝贝一样地去收集与记录那些支离破碎的,说错了的语言。为了增加人物的真实性,应该采取别的方法而决不应该采取这种错误的办法。有些同志错误地认为这样的语言就是劳动人民的语言,甚至有些同志认为言语是有阶级性的,他们称赞这种病态的跛脚的语言是劳动大众的语言,是劳动人民在语言上的创造性的表现。他们错误地了解群众观点。固然我们应该承认,人民群众在语言上是有创造才能的,但这并不是说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可以离开我国语言的基本文法规则与基本词汇,而另外创造一套“阶级性”的语言。在基本文法与基本词汇的基础上发展我们民族的语言,使其表现力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更加精确,那才真正是创造性的表现。如果我们认真地去研究群众中的语言,我们是可以发现人民群众在语言上的创造能力的。但是如上所述的那种用错了新名词,说错了话的情形,却决不能视为语言上的进步现象。
我国的语言,有悠久的历史,并且为这样多的人口所使用。我们工农兵群众的语言,是十分活泼生动的,具有健康朴素等等优美的特色。人民用这样的语言,在“顺天游”以及很多民歌中抒发他们心中的爱憎。我们热爱我们民族的语言,热爱我国劳动人民的语言。我们要学习这些语言,熟悉这些语言,正如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所教导我们的“要从学习群众的语言开始”。但必须弄清,学习群众的语言,是学那些生动活泼的语言,学习是为了丰富和提高我们的文学语言,并从而促进我们的民族语言的丰富与提高;是为了在我们的作品中正确地去表现新人物的面貌与情感,而不是为了猎奇、装饰、炫耀或其他目的。我们在创作中应该大量地运用群众的(特别是工农兵的)语汇,但对于在群众中暂时流行着的某些错误的说法,则不应该照样记录,加以提倡。因为如果对错误的说法加以提倡,其结果就是损害我们的民族语言,造成我们语言中的混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