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寥廓海天 不归何待?”——综述五年来台湾岛内和平统一的呼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9-11
第3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

“寥廓海天 不归何待?”
——综述五年来台湾岛内和平统一的呼声
本报记者 许伟
自我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以来,党中央一系列的对台方针政策震动了台湾民心;祖国大陆划时代的变革和四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在台湾同胞中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台胞走上了民族认同、促进统一的光明道路。
1979年3月,台湾《长桥》杂志刊登署名文章,认为“统一是十亿中国人一致的愿望”,“(台湾)政府应正视中共的和谈建议,拿出积极的措施”。这篇文章率先公开敦促台湾当局响应中共和谈建议,说出许多人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共鸣。在此之后许多民办报刊相继载文,向当局呼吁“要敢于同中共正面接触”,“允许民间开展‘三通’”,“放宽与大陆亲人会面的探亲政策”,如此等等,反映了台湾民众对统一问题的积极态度。
在如何实现统一问题上,台胞思想活跃,各抒己见,其中不乏有益的见解。一些报刊趁势发起“中国如何统一”的征文比赛,把一些有价值的文章公开发表以扩大影响。《时报杂志》的一篇征文列举历史事实,论述“中国统一关系着台湾存亡绝续”,设想统一的第一步是“台湾派技术服务团到大陆从事实际工作,也可接受大陆来的考察人员”,“通过民间交往培养彼此的亲近感和信任感,再进行政治沟通”。这篇文章获得征文比赛的特等奖。
令人遗憾的是,台湾当局对岛内活跃而热烈的有关统一问题的讨论,采取了压制手段。据不完全统计,从1979年至1983年,因谈统一遭到查禁的报刊达一百四十多期。台湾当局还对中国政府的和谈建议进行颠倒黑白的歪曲宣传,企图在民众中造成一种“恐共”的气氛。然而,许多台湾同胞从历史和现实中,认识到国家统一与台湾安危、个人荣辱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尽管许多人对我有关台湾的方针政策还了解得不够全面,对一些问题的认识还有差异,但是,国家要统一,民族要团结,亲人要团聚,是绝大多数台胞的一致愿望。越来越多的人对台湾当局拒绝和谈的顽固态度表示不满,并运用各种形式,推动和平统一形势的发展。一些非国民党籍的“国大”代表,积极敦促当局对大陆实行开放政策;商业界人士亦不断呼吁开展与大陆的贸易交流。一些民办报刊纷纷刊登建议信,推荐参考书,向执政者陈述利弊,进言统一。
在这股人心向往统一的潮流中,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几年来,台湾传播媒介对大陆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不仅介绍大陆的风土人情,还客观报道了大陆的一些建设成就。《天下》杂志以连载形式,报道了大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出现的新气象。直至最近奥运会的报道,对大陆体育健儿的优异成绩都有详尽的介绍。更有一些岛内居民冲破重重阻力,辗转来到大陆。他们当中既有老一辈的去台人员,也有土生土长的台湾青年。他们归来的动机有所不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沟通感情,求得一致。许多台胞在了解到大陆的真实情况之后,尤其是目睹大陆四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感到祖国大陆是有希望的,台湾回归祖国同样有着光明前途,更加坚定了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信念。
综观岛内形势,可以看到这样的趋向:广大台胞对待统一问题的态度,从不敢议论发展到敢于议论,从私下议论发展到公开议论,从民间议论发展到官方争论。议论的内容已从中国要不要统一转向中国如何实现统一。统一的呼声,成为不可抗拒的民意。
“寥廓海天,不归何待?”我们期待台湾人民在中国统一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也希望台湾当局在时代潮流面前能有较为明智的表现,与祖国全体人民携手合作,早日完成统一中国的千秋伟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