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舞蹈编导的苦和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9-13
第8版()
专栏:答读者问

舞蹈编导的苦和乐
贾作光
问:从建国以来,您先后创作了《牧马舞》、《马刀舞》、《雁舞》、《喜悦》、《彩虹》、《海浪》等许多优秀的民族舞蹈。请您谈谈舞蹈编导的苦和乐好吗?
答:观众在欣赏舞蹈表演时,一般地说,比较注意演员的表演和技巧。当人们称赞舞蹈的成功时,很少会有人想到这其中包含着编导的多少心血和甘苦!其实,一个舞蹈的成功,正是显示了编导的艺术才能。当然,演员的体现深度,舞蹈技巧,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他的表演是在进行舞蹈作品的再创造。
不了解舞蹈编导情况的同志,可能以为一个几分钟的舞蹈,不过是几个动作的组合,没有什么了不起。然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简单。作为一个舞蹈编导,他首先应当是一个很好的舞蹈演员。除了会舞蹈的基本功,高难度技巧外,他还要有正确的思想,敏锐的观察力,以及丰富的艺术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吸收丰富的营养。自然,有了生活的感受,并不等于就能捕捉到舞蹈形象,因为生活中的美,并不都是舞蹈。所以,编导需要认识、掌握舞蹈的特殊规律,从生活中去发现、提炼适合于表现生活美和人的思想感情的舞蹈手段。
拿我来说吧,1947年我到了内蒙古解放区,凭着一股革命热情创作了表现牧民牧马的舞蹈。由于没有表现出他们的思想感情,只是芭蕾舞和现代舞动作的组合,牧民们说不象,结果失败了。后来,我在草原上和牧民一起生活、劳动,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粗犷的性格,宽广的胸怀,对新生活的热爱,深深地感染了我,促使我要用舞蹈表现他们。我在蒙古族舞蹈素材的基础上,提炼加工,不仅改好了《牧马舞》,还创作了新中国的第一批反映草原人民解放后热爱新生活,愉快劳动的舞蹈。
从此,我逐渐认识到了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的道理。捕捉每一个准确的舞蹈形象,都要认真地深入生活,访问、调查、分析研究,学习民族舞蹈传统。1962年8月,为了创作一个傣族舞蹈,我深入到云南边陲傣族地区。当时那里交通非常困难,从北京乘火车到贵阳、都匀,然后坐汽车经昆明才到瑞丽,又用几天几夜的时间步行到达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团结乡。在炎热的酷暑中,长途跋涉,爬山越岭,走村串寨,走不动时就拉着马尾上山;皮肤晒疼了,脚底磨出血泡,嘴唇干裂了,到达目的地时已是日落西山。连续几天的奔波本来应该休息一下,可是为了抓紧时间学习,我们不顾疲劳,白天和农民一起种水稻,晚上学舞蹈。说心里话,干了一天活已经精疲力竭了,两条腿酸痛得几乎迈不动步了,但我们还是咬紧牙关坚持学。我学习孔雀舞,两条腿做屈步半蹲的动作,没走几步就坐在地上了,摔倒了站起来,一遍又一遍地学,直到把眼神、手型、舞步、风格、动律、节奏等等全部记下来,学会为止。汗水湿透了衣裳,膝盖肿得难以忍受。当农民老师夸我学得很象的时候,我心里快活得开了花,痛苦早已被高兴洗刷得干干净净了。因为我们真正获得了人民的乳汁。
一个舞蹈编导感到欣慰的,是自己的作品在演出实践中受到观众的好评和称赞。那种喜悦的心情,真如久旱逢甘露那样的振奋、激动。但我们也有苦衷,除了为创作不出好的舞蹈语汇而苦恼外,最怕是在创作中得不到单位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如排练时缺少演员,不给足够的时间,没有排练场地,并且还常常为音乐、服装道具等到处求人,磕头作揖。舞蹈创作是有自己的艺术规律的。有的领导同志却不遵循这一规律,强迫编导把一个几分钟的舞蹈硬塞进政治概念的内容,否则就通不过:编导最苦恼的莫过于此了。当然,我并不是反对用舞蹈艺术表现一定的政治内容,但舞蹈并不是舞剧。
希望艺术团体中领导文艺的同志能尊重舞蹈编导,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给他们以应有的关心和重视。也希望在表彰舞蹈演员的时候,想一想和演员们汗水融在一起的编导的劳动创造,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予一定的鼓励,让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作出更积极的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