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油水”捞得顺手 案子查处棘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9-15
第5版()
专栏:调查汇报

“油水”捞得顺手 案子查处棘手
本报记者 郑红深
谭希贤同志信中反映的问题,当地群众早有揭发。去年8月召开的翼城县委工作会议上,县委书记把这个问题列为财贸系统的重要案子之一,责成县委财贸部查处。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查,证明群众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但案子的处理却非常棘手!
这个县的燃料公司有三名领导人,经理兼党支部书记生病住院快两年,两个副经理分管行政、卫生、安全等,实权被党支部委员、业务组负责人张鸿烈把持着。营业室简直成了张鸿烈的家天下,由他自己批条子,女儿开票,表弟媳妇收款;购油前登统帐的一个党员被弄去抄录客户购油的数字。这种管理上的不正常现象,加上指标分配、帐目登记、销售供应和手续制度上的混乱,使他们得以混水摸鱼。按规定,机动油只能留下2%供应本县,可1982年和去年上半年,他们留下的机动汽油竟达13.7%,柴油达15.9%,加上他们对中转和专项用油的克扣,多留机动汽油达三百九十吨,柴油达四百七十六吨。这就为他们大搞计划外乱批滥供创造了条件。他们还对已分的指标进行克扣,甚至挖用了国家库存的汽油七十六吨、柴油一百零四吨。其中计划外批条子最多的是张鸿烈。
公司另一个重要人物宋怀民,与张鸿烈的关系十分密切。这个经常和一些人大吃大喝的公司联络员,竟执掌了全县石油指标的分配大权,他想给谁多少就给多少,连分配表也不送经理过目。
张鸿烈和宋怀民大留机动油、乱搞批供,大部分是为“拉关系”,牟取私利。张鸿烈在《石油供应中存在问题的汇报》中写道:“1976年我到石油公司担任业务负责人,还特地被介绍给(沁水县)中村铁厂的郑书记。由于往来较多,他和我逐渐熟悉,他还帮我买过一些木料。去年(1982年)我就给这个厂解决了汽油三十吨。”据了解,燃料公司业务组有十多人从这样的交易中得到了好处。在建房成风之时,张鸿烈等人可以不要国家指标,很容易地搞到五十九立方米木料(其中小集体二十五点五立方米,个人三十三点五立方米)以及大梁、檩条、木椽一千六百六十五根,并且价格便宜。就是这样,张鸿烈搞到了建房地皮,备足了盖房的材料;宋怀民去年也圈起了五孔大窑,贪占和拖欠国家的水泥、钢筋、木料折款达一千余元。他们还把得来的这些“利”,让商业局的某些领导人也尝了甜头。
对于上述违法乱纪、以权谋私行为,县委财贸部和商业局去年曾派人做过调查,但遇到重重阻力。宋怀民等人甚至大骂调查人员。
去年11月初,调查组提出四条处理意见:有关人员应写出检查;贪占的款物要退赔;调离不称职人员;对有关责任者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处分。但调查报告一交到原县委财贸部长周贵福手中,就石沉大海。到记者去调查时,周才拿出扣压半年之久的调查报告。县里的人谁不知道张鸿烈在六十年代初就当过周的通讯员?就在调查期间,张还多次往周家跑。周新建的五间大房二间小房,在建房中就得到了燃料公司等下属单位的“支持”,张鸿烈也帮过周的忙。
在这种情况下,调查组的努力和提出的处理意见几乎流产。退赔也仅限于赖不掉的明帐,退一部分款而已。宋怀民所得的一台电视机被查出后,他竟用北关货场的一张支票支付了!至于张鸿烈,还是照样稳坐钓鱼台,机动油指标仍然高,乱批供现象仍然有。调查组的处理意见唯一得到落实的是调动了宋怀民的工作,可不久他又被任命为里砦供油站的负责人了!群众要求彻底查处此案,看来,翼城县委还需作出新的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