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顺口溜刍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9-18
第8版()
专栏:

顺口溜刍议
胡堤
在基层工作过几年,听老百姓编的顺口溜多了,倒也觉得有趣。比如:我的家乡是煤乡山西,那里的老百姓惹不起某些卖煤的老爷们,便编了这样一首无可奈何的顺口溜:“有面子的没‘面子’,没面子的有‘面子’。”前一个“面子”,实际是指有没有门路,有没有权力,后一个“面子”,指面煤。出同样的价钱,买块煤,还是面煤,就看你面子怎样了。这样一首幽默而又辛辣的顺口溜,一针见血地道破了不正之风。
然而,凡事就怕滥。动不动就编一首,恐怕就要掉价了。尤其是顺口溜这种形式,属于口头文学,人们在传诵时,往往不免要添加点“佐料”之类,以追求“艺术效果”,这样,顺口溜来溜去,难免出现一些偏颇。如果顺口溜编的是一般人情世事、家庭常理,也就罢了,但其内容倘是涉及到严肃一点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则不容等闲视之。近年来,有一种不负责任的顺口溜,盛行得很。比如:党中央强调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和其他政策,推进一些改革措施,就听到有人这样说:“知识分子捧起来,年轻人提起来,农民富起来,老干部养起来,工人管起来。”又比如:中央在抓各级领导班子的建设中,强调了“四化”,又有人说:要想进领导班子,必须“四化加一话(化)——有人说话。”等等。
类似这样的顺口溜,我们就听不大入耳了。这并不是说我们在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中都做得那么准确无误、合情合理,也不是说我们在进行各项事业的改革中就已完全杜绝了不正之风。现实生活中,知识分子“捧”得不合适的、老干部“养”得不得法的、年轻人中选错了苗子的、对工人“管理”不善的都有,但不是问题的本质和主流。这些顺口溜之所以“顺口”不“顺耳”,就是因为它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片面的、歪曲的反映,散播了一种不负责任的情绪。如果听任其在社会上流传开去,就有可能形成一种对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危害极大的逆反心理。
列宁讲过,真理只要再前进一步就会变为谬误。我们说,顺口溜这一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口头文学,毕竟与风凉话有原则区别,不能不负责任地随便乱溜,溜出格,溜出边。如果错将二者混同,那就只能说是这一口头文学的颓废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