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中国的改革前途无量——南斯拉夫著名经济学家谈中国改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9-19
第7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

中国的改革前途无量
——南斯拉夫著名经济学家谈中国改革
本报记者 严正
“中国的改革前途无量”。这是南斯拉夫著名经济学家、塞尔维亚共和国科学艺术院通讯院士、贝尔格莱德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伊凡·马克西莫维奇博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十五周年前夕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的看法。
这位在南斯拉夫学术界身兼数要职、很有名望的经济学家,从1949年以来,一直致力于经济理论、比较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研究。他曾对世界上十多个国家的经济制度进行实地考察,发表了数百种著作和论文。许多国家翻译出版了他的著作。他的著名著作《公有制的理论基础》已有中译本。马克西莫维奇向记者展示了他两次访华时所收集的中国织锦、瓷器、漆器等纪念品后,侃侃而谈地叙述了他对中国改革进行考察和研究的情况。
1979年10月,他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客人,第一次到中国作了为期二十一天的访问。在这次访问中,给他最强烈印象的,是中国终于结束了始自“文化大革命”的困难阶段,即结束了不要科学、不顾经济规律、反对经济现代化、以知识分子为敌、人民遭受灾难、国民经济失调、整个体制不断恶化的“极左”时期,开始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当时赵紫阳同志主持工作的四川省走在改革的前头,它在发展多种经济形式,扩大工商企业自主权和在农村推行责任制方面,正进行一系列试验,因此,他对在四川度过的日子尤其难忘。马克西莫维奇说,1983年,他第二次访问中国,相隔四年,这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一瞬间,可是改革却使中国向前迈进了令人震惊的巨大一步,中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马克西莫维奇在两次访问中看到的最大变化是什么呢?他指出,是中国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他以惊人的记忆背诵了一系列统计数字后说,从1979年到1982年,中国的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以上,而在1983年,它的工业和农业的总产值又分别增长10.5%和9.5%。这最好地表明中国走的改革之路是成功的。他说,由于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农村和城市开始呈现出一片兴旺发达的景象,而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说第一次访华时他感到人们还比较拘束的话,那么,第二次访华时则看到人们神情开朗,热情大方,拾金不昧和助人为乐的事迹也一再在他身边出现……
改革之风吹遍今日中国,中国在迈步前进,引起了许多外国朋友的关注。马克西莫维奇自1979年第一次访问中国以来,一直对中国的改革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进行比较研究。他认为中国改革的特点亦即成功之处,首先是在农村推行责任制,搞活了农业经济。他说,从经济结构看,目前中国仍是个农业国,有80%以上的人口居住农村,那里有巨大的人力、财力资源。责任制第一次把这些资源调动起来,为工业和整个国家提供更多的商品粮和原料,以及出口物资。中国实行利改税等措施,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提高了它的生产积极性。这是近几年中国工业生产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马克西莫维奇充分肯定了中国建立经济特区的做法。他认为在中国改革中最关重要的一着是对科学和知识分子采取了正确的态度。他指出,这是许多社会主义国家仍然需要解决的问题。正因此,他特别称颂邓小平同志在理论上阐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时所建立的伟大功绩。
在结束采访时,马克西莫维奇向记者强调,他对中国改革的前景所作的估计,绝非凭空而出,而是他两次考察中国并进行多年研究得出的结论。他现在仍经常阅读中国出版的外文书刊,继续注视中国的改革,并准备写一本书介绍中国改革的进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