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要想过河先搭桥——也谈皇甫村农民为什么不要奶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9-20
第2版()
专栏:

要想过河先搭桥
——也谈皇甫村农民为什么不要奶牛
李如理
贵报8月2日发表《在“转化”中看多数》的关中农村见闻,其中引用梁生宝的原型王家斌的话:“买一头奶牛要三千多元,万一养不好,出个差错,那可不象死一只鸡”,来说明农民想富,可又怕担风险,是“转化”缓慢的一个原因。这个分析是对的。但是笔者还认为,王家斌的话也有道理,要求我们无论干什么事,都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要搞好产前产后的服务。
畜牧业的健康发展,须有三个前提条件:种源、饲料和防疫。据了解,北京市昌平县北郊农场坚持国营、集体、个人一齐上,发展养牛业,在工作方法上实行“过河先搭桥”,设置了集体和户养奶牛管理站,配备兽医、技术员和配种员等专业服务人员,负责检疫、防疫、配种、饲养管理技术和鲜奶收购及饲料供应等方面的服务,为集体和户养奶牛在产供销各个环节上提供了保障,使生产得到很快发展。相反,京郊也有一些农村,养殖业规模很大,却缺乏必要条件,有的因无防疫而大量死亡,农民遭受损失;有的深山区养起了奶牛,因运输条件不具备,鲜奶当地无销路,只得用来喂猪。试想,皇甫村情况如果也是这样,建成奶牛专业村以后,农民怎么受得了!
三中全会以前,皇甫村“几经折腾,一直很穷”。如今不同了,“农民要亲眼看到确有干头才肯干”。王家斌的疑虑(也是想富而怕担风险的大多数农户的疑虑)向各级党政领导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要引导多数农民渡过“转化”的大河,到达发展大规模商品生产的彼岸,不仅要帮助农民克服习惯、心理、观念等方面的障碍,更要扎扎实实地为他们创造必要的条件,大力发展产前产后的服务。
应该看到,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农村基层干部的担子不是轻了,而是重了。重就重在任务全新,难度很大。农业实行“转化”,首先要求农村基层干部从过去的一套工作方法转到为农民提供信息,搞好物资供应,疏通流通渠道,帮助农民提高经济效益方面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