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财政学》评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9-21
第5版()
专栏:

《财政学》评介
江苇
许毅、陈宝森主编的《财政学》一书,已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
在财政本质、财政学研究对象等基本理论问题上,本书作者认为,财政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形成的特种分配关系,如果否认财政同国家的本质联系,也就否定了财政的本质,从而失去了研究对象。但是,国家与财政的关系又不是孤立的形式上的联系,在肯定国家对财政的产生和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同时,要肯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变化对财政产生和变化所起的决定作用。
作者认为,深刻认识财政的基本矛盾和运动规律,必须和各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联系起来考察。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要自觉地有计划地使需要与满足需要的手段协调发展。但在一定生产力条件下,社会生产总是有限量的,而需要的伸缩性则很大,社会主义财政分配的根本任务在于合理安排积累和消费的适当比例,求得生产和需要之间的平衡。因此,积累与消费的矛盾就成为社会主义财政要解决的基本矛盾。
研究财政的基本矛盾和运动规律,要以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辩证统一的观点为指导。社会主义财政分配是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财政制度对社会产品自觉进行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无论是聚财还是用财,上层建筑都有明显的反作用。根据这一认识,本书力图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去探索财政产生和变化的客观规律,并以此为根据建立自己的财政学体系。
本书第一篇总论,首先从财政现象的分析入手揭示其本质,从不同社会财政特征中认识财政的共性,进而探寻社会主义财政的特性;从研究财政诸范畴,以及财政分配杠杆与其他分配杠杆之间的互相关系,进而探索财政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篇探讨了社会主义社会各项基金的形成和使用——即财政分配结构同国民经济结构的关系,各项基金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以及各项基金内部的比例关系;研究了如何正确安排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
第三篇探讨了财力平衡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关系,进而探索了平衡、比例、效果、速度的辩证关系。
第四篇着重探讨了不同社会经济结构、不同生产方式、不同生产目的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经济规律和分配方式,进而探讨财政在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以及财政管理体制变革的客观依据。
这样的分析研究和叙述方式,突破了过去收、支、平衡、管理的老框框,在建立一个财政与经济相互结合、分配关系与生产力相互制约、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互作用的新的财政学体系方面作了新的尝试。
当然,作为财政理论研究著作,本书也还有可以商榷讨论之处,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