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我国对外教育交流的回顾与展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9-21
第7版()
专栏:

我国对外教育交流的回顾与展望
教育部长 何东昌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人民一百多年受人欺凌的历史,也为我国人民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而对外教育交流则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国对外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不久,我国在发展教育事业的同时即着手进行对外教育交流。五十年代初,我国开始同苏联和东欧少数几个国家互换留学人员,以后逐渐增加到六十多个国家。可是,十年动乱使我国对外教育交流受到极其严重的干扰和破坏。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拨乱反正,纠正“左”的错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使我国的对外教育交流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交流的规模日益扩大,形式日益多样,内容日益丰富,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互学习,平等互利,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友谊,是我国对外教育交流的基本原则。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我国开展对外教育交流的主要目标。
三十五年来,我国对外教育交流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是:引进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设备,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同各国教育界、学术界建立了广泛联系,活跃了我国学术空气;接受了一百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对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智力支援;通过交流,向各国介绍了我国各方面的情况,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谊。
当前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国的教育事业正朝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学习各国的长处,为我所用。而通过教育交流,向外国介绍我国教育和科技方面的成就,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仅最近几年,出国和来华的教育团、组,每年都超过一百起,人数在千人以上。为了培养人才,从1978年开始,我国政府决定向外国增派留学人员。六年来,共向五十四个国家派出留学人员两万多人。这个数字,超过“文革”前十七年一倍还多。党中央、国务院对在国外留学人员的学习和生活的关怀,使他们受到极大的鼓舞。绝大多数留学人员勤奋攻读,取得良好成绩,其中不少人成绩优异,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他们之中已有一万人先后学成归国,正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还有一万一千多人在国外继续学习。自费出国留学人员有七千多人,国家对于自费留学人员同样寄予厚望。
我国在向国外派遣留学人员的同时,也不断创造条件接受外国派来的留学生。1950—1965年间,共接受了六十个国家派来的留学生七千二百多人;1973—1983年间,共接受了一百零五个国家派来的留学生六千一百多人。他们分布在十四个省、市、自治区的五十所高等学校学习。此外,在近五年中,短期来华进修汉语的(少数是进修针灸或建筑的)有八千四百多人。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学校的学者、教师积极参加国际学术活动,与外国同行相互进行讲学,相互到对方大学任教。1979—1983年五年中,我国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近七百次。我国高等学校也积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仅去年一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九所高等学校就举办了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受到国内外的重视和好评。“文革”前十七年中,我国只有十八所高等学校聘有外国专家一百三十四人,现已增加到一百八十七所,聘请专家七百多人。在1978—1983年间,仅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聘请来华短期讲学的学者即达二千人次。与此同时,我国有九百多人应聘出国任教或讲学。我国高等学校授予杨振宁、李政道、林家翘、丁肇中、陈省身、吴健雄等国际知名学者名誉教授的称号。我国著名学者周培源、谢希德、李国豪、张光斗、高尚荫、吴富恒、蒲蛰龙、张维等同志,也被外国大学或学术机构授予名誉科学博士或国外院士的荣誉称号。
我国高等学校同外国相应学校开展校际之间的交流,是近几年来对外教育交流的新发展。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已有一百五十多所高等学校同外国二百五十多所相应的学校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校际联系。
校际交流已成为我国对外教育交流的一条重要渠道,在国内外受到普遍欢迎。校际交流的主要内容是互换学者和教师,互换留学人员和进修人员,互换图书资料和学术论文,以及双方商定的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合作等。我们深信,今后在这方面还会有更大的发展。
近年来,一些国际组织、团体和友好人士,热情关心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给予了财力和物力方面的帮助。我们也对一些亚非国家的教育事业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
回顾既往,令人欣慰。展望未来,满怀信心。邓小平同志在不久前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发展教育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开展对外教育交流的根本指导思想。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我们计划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要继续做好派人出国留学、进修的工作,对有条件自费出国留学的人,一般应予以支持。三十五年来,公费、自费留学人员总计还不到四万人,接受来华留学生包括短期来华进修人员,总共还不到二万五千人。今后这两方面都应大力加强。
其次,继续贯彻多种渠道的方针,今后特别要帮助中央工业部门、地方政府以及边远地区的高等学校,打开对外教育交流的渠道。我国教育界成立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有些省(市)也建立了相应机构,这是一件好事。我们深信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将在协调推动民间对外教育交流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三,要放宽我国经济特区以及开放区的对外教育交流,以利于这些地区培养人才,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热心祖国教育事业、自愿在这些地区投资办学的海外华人,在可能范围内均予提供方便。
最后,要继续加强教育、学术情报信息工作,及时了解国际学术新动态,沟通国内外科研发展新成果。这是对外教育交流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我们坚信,在未来十年内,我国对外教育交流事业,一定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新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