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刮目相看新农民——重访胶东印象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9-23
第3版()
专栏:

刮目相看新农民
——重访胶东印象新
本报记者 黄际昌
现在四十岁以上的读者还记得吧,1951年,掖县后吕村高小毕业的姑娘徐建春,带头留村务农,当了互助组组长,喜讯轰动省内外,全国青年掀起“向徐建春学习,为建设新农村出力”的热潮。我们1954年到莱西县(与掖县邻近)调查农村青年状况,曾去过任家疃,那时村里的青年文盲相当多,有个十七岁的高小毕业生,叫庄守德,回乡不到半年,就象“鹤立鸡群”,成了初级农业合作社的骨干、团总支少年儿童委员。象徐建春、庄守德这样坚决留乡的农村知识青年,当时还比较少。
今年初秋,我重访阔别三十年的莱西,又到了任家疃。当年的村党支书、团支书回顾三十年来的变化,都说:“进步大啦!”现在平均五户有一个高中毕业生,正在外面上大学的有五人。当年的少儿委员庄守德兴冲冲地对我说:“我家四个子女,文化都比我高。如果他们考得好,我愿送他们上大学去!”从任家疃返回县城,与三十年前一起搞调查的前团县委书记范学勤同志竟夜长谈。他作了一番对比,感慨地说:“莱西在乡的高中、初中毕业生有十万人。这是农村中各种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只要加大智力投资,搞好智力开发,他们中间将涌出成千上万的人才!”
论文化底子,莱西在胶东不算最厚实的,尚且有十万在乡高、初中毕业生。全国农村现有高、初中毕业生一亿五千万人,这是多么可贵的资源啊!
一茬更比一茬强
“我们想去看看你的家乡。”路过济南时,我特地访问了徐建春同志。她现在已年过半百,担任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好哇!”她高兴地谈起家乡的变化:“胶东开化得早一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民变得更聪明更能干了。回头一比,我那时回村凭的一股热情,知事不多。一茬比一茬强呵。你去看看吧,给乡亲们带个好。”
我们来到当年的掖县后吕村(现属西由镇)。西由镇的文化教育比任家疃抓得更早,青壮年中早已普及初中教育。西由镇自办一所农业中学,已坚持二十五年,培养初级技术人员七千五百多人。为了加速培养中级技术人才,帮助农民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西由镇党委书记刚刚从江南“访贤”回来,招聘了二十几名专门人才,到镇上传授技艺。
李登海,是胶东人才中的一个佼佼者。他从西由农中出来又到莱阳农学院深造,苦心经营数年,选育出两个性状优良的玉米自交系,组配成了“掖单二号”、“掖单三号”等高产玉米杂交种。山东省内、全国许多省(区),都来引种。美国一位著名农学家到掖县李登海的实验基地考察,大为惊讶。他热情邀请李登海远渡重洋去美国。
如果说,徐建春三十三年前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农村知识青年的标兵,是把热情和文化献给了农村,那么,李登海则是八十年代的新农民,让农业插上科学翅膀的新长征突击手。
从西由望掖县,人才济济。西由农中畜牧班毕业生唐金荣,试制新的猪饲料配方,每头肥猪可提前两个月达到出栏标准,荣获山东省科技奖。高中毕业生张春波,在实验地里创六年生“烟青”苹果亩产一万四千一百斤的全国纪录,荣获山东省科技成果奖。
从掖县看胶东半岛,人才辈出。当了多年“粮食书记”的农村基层干部,现在许多人变成多种经营的“多面手”,不少人在新兴的农工商联合体中成了董事、经理、新“掌柜”。他们再不重复以往“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粮为纲”的老调,而是大念“山海经”,大唱新《渔光曲》,放眼看国内外市场行情了。
如今农村里的流行说法是:有智不在年高,无知空活百岁。在文登县葛家村,我们访问了养鸡专业户苏方桂,他是一位大专生,用“电脑”养了两万多只鸡。苏方桂每天运用电脑订一个饲料配方,根据不同鸡群的发育生长情况供给不同的饲料。他运用“电脑”精确计算收入与支出,俨然是一个精明的“鸡司令”!
农村“科技热”
胶东农村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巨大的“科技热”?我带着这个问题请教莱西农业中学校长张德河。正巧,此人三十年前在任家疃的一所中学(即莱西一中)上过初中。他是全县第一批初中毕业生之一,今天已是山东省特级教师、省劳动模范,在莱西从事农民教育已有二十余年了。
“你问农村科技热的起因吗?我给你先讲两个事例。”张德河告诉我:农村专业户真舍得往地里撒药投肥,有一户的花生地长虫了,户主用农药过量,花生颗粒没收,急得在地头痛哭。还有一个支部书记,在自己的责任田里一亩上二三百斤尿素,麦苗全部烧死,也急得直跺脚。
“不懂科学,搞不好要倾家荡产呀!”
张德河还算了大账:全县一百三十万亩农田,四十几万农民,而农村技术人员只占万分之三!撒药、上肥需要技术指导,百业待兴都盼技术指导。据他推算,平均十家农户需有一名技术人员,农业才可能有大的突破。
在莱西,我们还听人们转述一个有趣的调查资料:省里派人调查一千多家农民,看出文化程度高低与经济收入的多少是成正比的。凡家有高小生的户,人均收入三百一十元;家有初中毕业生的户,人均收入三百三十元;家有高中毕业生的户,人均收入三百七十元;家有大专生的户,人均收入三百九十元。结论是:“有知识能栽活摇钱树,无知识端不了金饭碗。”
在胶东一些先富起来的村子和集体企业,自力更生积极办学育才的事例屡见不鲜。牟平县城关镇党委认定:“人才是致富之本”,因而强调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把智力开发作为一项战略措施。全镇从外地招聘了技术人员六百多人,其中有高级工程师二人、工程师十五人。同时,已与山东几所大专学校挂钩,请进来开“分校”、办“短训班”。全镇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已开办了经济管理、财会、修配、机械、铸造、建筑、商业、果品、缝纫、纺织、制图、安装、塑料工艺、铝制品和文化课等七十几个专业学习班。有的生产大队自行设立奖学金:凡本队青年考入大专院校的,大队补助每人现金五百元;考入中专的每人补助三百元;考入重点高中的每人补助二百元。该镇的西关大队采取一个大胆改革的步骤:本队集资办一所西关农中,择优录取,自费入学,毕业后凡愿在西关就业的,退还全部学费,并追补生活费。
“要文凭,更重水平!”许多乡镇企业从高考落榜生中,实行报名招考、择优录取、区别使用的办法,培养了成批的“小能人”、“土专家”。他们为农村建设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深受当地群众欢迎,但至今没有拿到文凭。当地干部为他们打气:“我们看中了你们的水平!安心留下,好好干吧!”
清醒地面对现实
农村改革比城市改革先走了一大步,广大农民,特别是重点户、专业户急切地要求发展生产,加快流通,增加收入,因而渴求师资和科技人才。
人才从何处来?从理论上讲应当是就地取材。可是考察胶东连年的智力输出和输入的比例,问题不小。荣成县近三年考上大专学校的学生超过三千人,同期分配到县的大专毕业生只有四百人。掖县近四年有四十九名优秀生进入清华、北大、中国科技大学等重点学校。每年考走的大专生与分配到县的大专生的比例是十比一(其它几县的比例大体如此)。“出多入少”的趋势还在继续发展!一些市委、县委的主要负责同志都为此担忧:长此以往,本地区的“人才赤字”何以弥补?四化的后劲怎能保证?他们的担忧不是没有根据的。当前农村最需要管理人才、农业技术人员、建筑设计人才,还普遍要求有好的妇产科、儿科医师。
烟台市(下辖十二县二区一市)管大半个胶东半岛。烟台市是沿海十四个开放城市之一,这个新形势要求快出人才、多出人才。他们采取“双管齐下”办法:一方面出榜招贤,打算从全国各地招聘一万名以上的各种专门人才;另一方面放开手脚,自力更生,集资办学,就地育才。烟台市及所属县区都热切希望,对开放城市及其辖区的人才分配给予适当照顾。烟台市正在筹办一所烟台大学。招远县拟开办“微电脑”培训班。威海市崮山公社办起渔业中学,开设航海、捕捞、养殖等三个专业,自请教师,自编教材,自培自用,毕业生已有在当地当船长、大副、轮机手的。牟平县城关镇规定所有的支部书记都要看六种报刊,大队自办的经济夜校已有四十几所。农民一听说夜校开门,风雨无阻地赶去听课。他们说:“过去的夜校尽讲阶级斗争,扣工分我也不来;如今教我们学科技用科技,搞致富的路子,不请我也来!”(附图片)
山东省平原县姚庄大队生产队长姚汝元(中),几年来订阅近十种报刊,结合当地实际,尝到了科学的甜头。这是他和青年们探讨植棉技术的情景。本报记者 孟仁泉摄
山东莱西县葡萄专业户孙培杰正在向当地农民传授栽培技术。 吕显秀摄
图为文登县葛家村养鸡专业户苏方桂的养鸡场一角。 丛许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