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石本正一先生真够朋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9-24
第3版()
专栏:

“石本正一先生真够朋友!”
本报记者 王友恭
在我国南北各地,一提起“石本正一”这个名字,许多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农民就会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赞声不绝地说:“石本正一先生真够朋友!”
石本正一是谁?今春,在中国地面覆盖栽培研究会举行成立大会期间,记者听到了不少有关他的生动故事。
1978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十二国农业机械展览会上,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展出柜台。它展出的不是农业机械,而是各种各样的塑料薄膜。尽管这个柜台的面积放不下一台拖拉机,它却以精心的布置吸引了许许多多的观众。在这个柜台前,有一个胖胖的、五十多岁的日本人,不住地用手比划着向观众介绍地面覆盖栽培用的塑料薄膜及使用技术。他就是日本米可多化工株式会社社长石本正一先生。这次展出是他经过多次努力才争取到的。展览期间,他还以地膜覆盖技术能使作物高产稳产为题,与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进行了几次座谈,并把四大本资料赠送给中国。会后,他又到辽宁等地去进行这项技术的宣传交流工作。
每到一地座谈时,他总是先打开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世界各国主要作物单产数字图表,在那上面,中国的单产水平比较靠后。他说:“贵国的农业单产要想较快地跻身到前十名,就要采取一些具有突破性的新技术,使作物大幅度增产。我希望今天我介绍的地膜覆盖技术可以使贵国的许多农作物大幅度增产。”
为把地膜覆盖技术早日介绍到中国,石本正一已经不是第一次到中国来了。这一次,他看到人们对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已普遍产生了兴趣。但是,当时中国还没有适合地膜覆盖栽培的塑料薄膜。他决定,从米可多化工株式会社无偿提供二十吨地膜,分三年供给中国进行试验。
他先后到过中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每到一处,他都亲自下田检查或示范。在新疆考察棉花地膜覆盖试验情况时,他不顾天雨路滑,下到棉田仔细观察。一次,他从南京乘汽车到扬州地区考察地膜覆盖情况。路上颠簸了几个小时,加上天气闷热,大家都很疲劳。下车后,他顾不上休息,就直奔地膜覆盖试验田。在哈尔滨郊区,他发现进行地膜试验的田块表土下面都是大坷垃,不合要求,他就不客气地提出立即返工。他每到一地,就背着自制的小黑板,到试验现场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讲解。他不爱游览,一看戏就犯困,可谈起地膜栽培技术来,却精神十足。他总是说:“我是来工作的,不是到贵国来游玩的。我是个地膜迷,也希望中国出现更多的地膜迷。”
经过试验,人们亲眼看到地膜覆盖技术能使作物增产,许多地方提出向石本正一的株式会社购买地膜。他想:靠购买国外地膜供大面积应用,这不是个好办法。经过再三思考,他决定拒绝承揽这些生意,建议中国尽快安排地膜生产。
当时,我国没有生产超薄膜的经验,石本正一就派米可多化工株式会社的专家角田邦彦先生来中国传授技术,并多次接受中国科技人员前往米可多化工株式会社进修、实习。
在我国生产地膜的工厂里,石本正一发现吹塑成筒状的地膜没有裁开,这会给农民带来很大不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亲自登门找有关领导反映情况。
我国地膜的产量在迅速增加,但耐老化程度还较差。他又派米可多化工株式会社的专家来中国,与一些生产地膜的工厂和科研单位一道试验研究。
石本正一不但自己热情帮助我国引进这项技术,还积极帮助邀请一些日本专家、学者来华讲学。在他的引荐下,日本的烟草和蔬菜栽培专家也来中国进行技术交流。我国东北地区的冻害严重,他回国后又很快帮助请来了有关专家,并给他们提供飞机票。
为了全面传授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石本正一每年都要在中国工作近两个月,每次来中国都是带着大箱小箱、大卷小卷。一个实业家为此花了这么多精力和经费,却又不做生意,他究竟有什么考虑?为此,中国农牧渔业部负责对外科技交流工作的官员曾多次向他征询:“石本正一先生,您为中国的地膜覆盖事业做了这么多,我们应为您做些什么?”
提出来的问题,一直得不到正面的回答。后来,人们还是从他的经历中,明白了他的心情。
 石本正一1925年生于中国的大连市,并在这儿度过了他的童年。1942年,他十七岁中学毕业后回到日本,进北海道大学农学系深造,毕业后从事作物栽培工作。六十年代,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日本发展起来,他改行从事地膜生产经营。七十年代,全日本地膜覆盖栽培研究会成立,他是这个研究会的事务局长(秘书长)。日本农学界在日本东北地区利用地膜覆盖技术研究旱地栽培水稻成功以后,一直把大连作为第一故乡的石本正一想,日本的东北地区与中国的东北地区大体在同一个纬度,这项技术在中国是否可用?为此,他想方设法要到中国来看看。
可巧,1974年春,专门与我国进行民间农业交流的友好组织“日中农业民间交流协会”代表团要到中国访问。经过争取,石本正一成了这个团的一名成员。于是,他背着几卷地面覆盖塑料薄膜,踏上了访问中国的旅程。
这次,他看到中国已有了塑料大棚,但还没有地面覆盖塑料薄膜。中国北方多数地区干旱低产,与日本适于地面覆盖的地区自然条件大致相同。但是,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动乱之中,尽管他的地膜覆盖技术有许多长处,却没有引起反响。他感到这次是“来不逢时”,只好怀着寂寞的心情说一声:“萨要那拉!”
(再见)
但是,他不甘就此罢休。1978年3月,石本正一再次来到中国。他先后到了大连、哈尔滨、长春等地,欣喜地发现人们对他介绍的地膜覆盖技术提出了许多问题,这说明与四年前已经有了很大不同。
“向中国播种地膜覆盖这棵‘种子’的时机终于来到了!”
今年2月中国地面覆盖栽培研究会成立时,石本正一先生应邀来到北京。他在燕京饭店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说:记者先生,你知道,过去,日本对中国欠了债。现在,日本的经济比贵国发展快,我们有责任帮助中国。这是许多日本人共同的心情。坦率地说,我来传授地膜覆盖技术,起初也不是没有进行贸易的动机,但是,随着交往的加深,我感到友谊比金钱更可贵。我是这样想的,我们会社的干部、工人也积极支持我,我们获得了友谊。1981年,大连市授予我荣誉市民的称号;近日,贵国地面覆盖栽培研究会又聘请我为荣誉顾问。农牧渔业部领导对我的热情赞扬使我感到不安。在贵国,有这么多的朋友在一起,友谊的心情包围着我。我要为发展日中友谊多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一句话,我们不能只满足于“为日中友谊干杯!”(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