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开创中日关系的新世纪——外交部顾问韩念龙忆中日建交过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9-28
第7版()
专栏:

开创中日关系的新世纪
——外交部顾问韩念龙忆中日建交过程
本报记者 周斌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前夕,记者访问了外交部顾问韩念龙同志。长期以来,韩念龙同志在外交部分管亚洲事务,参加过中日建交和缔结和平友好条约等一系列重要谈判,先后访日近十次,也接待过许多日本朋友。因此,当记者请他回顾中日两国建交前后的有关情景时,他愉快地答应了。但同时又深情地表示,在这个问题上最熟悉情况和最有发言权的,是廖承志同志。日本朝野都把承志同志誉为战后整个中日关系的“掘井人”和“活字典”。遗憾的是,廖公已经去世了。
大势所趋 人心所向
“中日两国隔海相望,人民友谊源远流长,在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等方面,长期相互影响而又如此相近的国家,古今中外都是罕见的。远的不说,就在战前,一个日本人如果不懂汉文、汉诗,不读《孔子》、《孟子》,是很难被视为有文化教养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近代化道路以后,中国不少仁人志士纷纷东渡留学,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记得美国亚洲问题专家赖肖尔教授任驻日大使时曾经说过:‘日本人对中国抱有一种第三者难以理解和无法言喻的亲近感’。当时他是想以此说明,日中接近是必然趋势。”
没等记者提问,韩老就兴致勃勃地接着说:“因此,尽管战后日本历届政府程度不同地屈从于美国的压力,无视新中国的存在,拒不同新中国建立正常关系,但人民之间的交流和往来早就开始了。主张对华友好的群众团体相继问世,要求改善两国关系的各界人士先后来访,民间贸易和半官半民的‘备忘录贸易’不断发展,双方互换的新闻记者日益增加……这一切,在中国同其它国家,包括已建交国家和未建交国家的关系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正是在这股巨大力量推动下,要求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呼声响彻日本列岛。周总理当时常用‘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来形容中日友好的潮流,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
抓住时机 果断决策
“1971年秋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对中国的访问,使长期追随美国反华政策的佐藤内阁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中国问题成为日本国内激烈争论的焦点。1972年7月初,把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作为头条政治诺言的田中内阁宣告成立,田中首相表示了准备亲自访华的打算。毛主席和周总理及时看到并抓住有利时机,于8月12日授权姬鹏飞部长宣布:周总理欢迎田中首相访华,以谈判解决中日邦交正常化问题。实际上早在田中执政前,周总理在会见公明党代表团时就曾明确表示:对愿意实现邦交正常化的日本新首相,北京机场永远是开放的!
“9月25日,田中首相、大平外相、二阶堂官房长官等到达北京。29日两国政府发表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联合声明,两国人民期望多年的邦交正常化终于实现了!
“正因如此,周总理在提出‘饮水不忘掘井人’,要我们永远缅怀那些为中日友好和中日建交而作出贡献的老朋友的同时,高度评价田中首相等在两国关系历史性转折中所起的作用。
“从日本方面来讲,田中内阁顺应民心,排除阻力,一举同中国建交,也获得了举国上下的欢迎。日本舆论界纷纷称赞田中首相善于抓住时机,果断决策,解决了战后日本外交的最大难题。”
以诚相待 坦率友好
两国领导人在建交谈判中,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气氛如何呢?记者请问韩老。
“首先,双方一致确认,两国关系正常化,不但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韩念龙同志接着说:“众所周知,长期影响两国关系正常化的主要障碍是台湾问题。谈判中,双方以诚相待,坦率友好地交换了意见。日本方面明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关于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立场。大平外相在记者招待会上还正式宣布:‘日华和平条约’(日本同台湾当局签署的所谓和约)已失去存在意义,从而宣告结束。
“考虑到复杂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因素,中国政府谅解日本在两国建交以后,可以同台湾保持非官方的民间关系和人员往来。实践证明,中国政府这样做,既坚持了‘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又合情合理地作了必要的让步。这是毛主席、周总理在我国对外工作中,把原则性和灵活性成功地结合起来的一个范例,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汲取教训 免蹈覆辙
韩老接着把话题一转,微笑着说:“当然,会谈也并不是完全风平浪静的。例如,作为日本政府,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日本军国主义长达半个世纪的对华侵略行径,特别是那场祸及整个中国的八年侵华战争呢?应该说,开始时日方对此是有点轻描淡写的,只说了声‘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的麻烦’。这种态度理所当然不能为中方接受。这并不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要向后看和算旧账,而是认为日本政府只有对这个重大原则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才能真正汲取历史的教训,并教育子孙后代保证不再重蹈历史的覆辙。
“经过协商,联合声明中写进了这样一句话:‘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我记得,这是两国外长会谈到深夜两点多时,由大平外相建议加上的,姬部长当即表示了同意。
“回顾起来,当时中方这样做,是正确的、必要的。即使今天,日本仍然有些人似乎对此缺乏清楚的认识。前年发生的‘教科书问题’,其基本原因也在这里。正因如此,中曾根先生作为日本现职首相,今年初在国会明确肯定对华战争是侵略战争,接着又响亮地发出‘日中不再战’的誓言,并同我国领导人一起,商定了指导两国关系的四项原则,倡导成立了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这就博得了好评,受到两国人民的普遍称赞。”
增进理解 平等互利
中日两国为了更好地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当前应着重注意哪些问题?这是记者最后的提问。
“关于这,两国领导人和其他人士谈过许多了。我就说点感想吧:首先,我觉得,要进一步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比起十二年前,随着两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流的迅速发展,人员来往的不断增加,相互理解也大大加深了。但是,由于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传统和现实处境各异,双方对一些问题持有不同看法,甚至有时产生一些疑虑和误解,都是很自然的。正是在增进理解这个意义上,胡总书记邀请代表未来的三千日本青年访华,了解中国,实在是一个创举。我相信这项活动一定能取得圆满的成功。
“其次,一定要真正做到平等互利。就双方经济合作而言,两国既互有需要,又各具长处(中国资源丰富、市场巨大、劳力充足,日本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经营管理水平高等),完全可以互通有无,互为补充,造福于两国人民。因此,现在小部分人中存在的那种目光短浅,把提供一点援助视作恩赐的观点,以及那种不是主要依靠自己努力,而对别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都是不利于长期、全面合作的。在这方面,也有一个不断增进相互理解的过程。”
记者告别时,韩老强调说:“目前中日关系正处于有史以来的最好时期。只要双方遵循中日联合声明与和平友好条约的基本原则,信守诺言,继续努力,两国不但可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而且能够成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一个样板,在亚洲和世界上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附图片)
“中日友好代代相传”,这是去年11月胡耀邦总书记访日期间,应中曾根首相邀请在首相官邸的题字。中曾根首相也挥毫写了“永远友好”四字。两幅反映中日两国人民共同愿望的题字现悬挂在日本国首相官邸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