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千里同风,把手共行”——中日青年在京宁杭友好联欢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9-29
第4版()
专栏:

“千里同风,把手共行”
——中日青年在京宁杭友好联欢散记
本报记者
几天来,从黄浦江畔到西子湖边,从雨花台前到紫禁城内,到处盛开着中日友好的鲜花,到处激荡着中日友谊的浪花。9月28日,参加中日青年友好联欢活动的三批日本青年,分别在北京、南京和杭州,度过了十分愉快的一天。
紫禁城内情谊深
9月28日,北京秋雨初晴,天高气爽。参加中日青年友好联欢的第三批青年五百余人,不辞疲劳,下午来到故宫揽胜。这里到处是中日青年们活泼的身姿,到处是友谊的欢声笑语。
在宽广宏大的故宫庭院里,有的青年在摄影留念,有的打开笔记本记下这难忘的一页。一位日本青年在太和殿正碰上几年前她认识的一位中国留学生,激动地流下了泪花。她说,天地虽广,近在咫尺,是友谊的机缘使她们在北京重逢。
这个团的团长是已故日本前总理大臣大平正芳的二儿子大平裕。代表团里还有六位老一代中日友好活动家们的孩子,他们是茅诚司的儿子、儿媳茅整三、茅邦子,池田大作的儿子池田城久,佐佐木更三的女儿佐佐木晃子,及冈崎嘉平太的儿子冈崎真和吉田健三的女儿吉田浩子。他们决心继承父辈的中日友好的事业,让中日两国的友好在自己一代有新的发展。大平裕触景生情,他说:“父亲曾三次来中国,这次我是重温父亲走过的路。中国1982年提出了翻两番的口号,1983年、1984年发展得都很顺利,我这次来就是想亲眼看一看中国经济、科技、教育发展的情况。”
中日青年的来访,使古老的故宫焕发了青春。今天中日青年在故宫的友好参观活动,正体现了一位日本诗人曾经吟诵过的诗句:“紫禁城内玉带河,一水长流友情深。”
紫金山下迎佳宾
今天,近八百名日本青年在南京度过了有意义的一天。
南京曾是太平天国的首都。“到南京要看看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这是日本大学生第三团几个月前在日本时就提出的要求。他们的愿望终于得到了实现。
这个团的团长、三十七岁的山本良一是东京大学工学部副教授,可是他对中国历史十分感兴趣。他不但仔细地看展品,还提出一些有关的问题。另外两名学中国历史的青年,一边仔细阅读说明文字,一边拍照。
今天,大学生第六团、毛泽东思想学院团等日本青年代表团愉快地访问了南京大学。大学生们相见,分外亲热。在恳谈桌边,在校园小径上,他们用日语、汉语、英语或笔谈方法交流着思想。
根据日本青年同盟代表团、日本妇人会议青年代表团、毛泽东思想学院青年代表团的要求,他们参观了江东门日军侵华大屠杀的现场。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奠基碑”前,几十名日本青年举起照像机。两位日本女青年献上了用彩纸折叠而成的纸环,以寄托哀思。日本青年肃立在一处尸骨坑前,听着介绍,不少人流下了眼泪。该团团长清水澄子说:“现在我们是站在千万人的尸骨上接受欢迎的,今天的参观很有意义,可以让没有经过战争的青年人了解战争的苦难,决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几位日本青年表示回国后将举行有关的报告会,宣讲中日永不再战。
湖光山色话友情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天,前来杭州参观的日本青年去花港观鱼,登高塔揽胜;赴灵隐怀古,目不暇给;游西湖联欢,美不胜收。
清晨落了小雨。当青年们登上一百二十多只披红挂绿的游艇,已是风霁波平,山水空蒙。“中日两国世世代代友好”、“欢迎日本青年”等大幅标语,用大气球迎空悬挂。湖心亭水上舞台为赶来的游船表演精彩的歌舞节目。礼花和带降落伞的气球不时从三潭印月飞向天空。日本青年高兴地唱歌、鼓掌、拍照,湖上一片节日的欢乐。
柳浪闻莺公园里屹立着一座“日中不再战”的纪念碑。这是1963年日本岐阜县的朋友与杭州人民商约修建的。日本大学生第八团的朋友特地到这里参观并合影留念。他们说,“这五个大字是前辈得出的深刻历史教训,作为在战后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我们决不能违背碑文所说的话。”
9月27日这天,有五位日本青年在杭州度过了愉快的生日。中国青年以浇有“生日快乐”字样的蛋糕向他们祝贺。日本书道联盟青年代表团相原修一感动地说:“今天我的生日,有这么多好朋友来祝贺,我永远不会忘记日中友好。”他铺纸挥毫,写下了“千里同风,把手共行”的词句。文部省青年代表团的平野仁司动情地说:“人们都说西湖美,你们杭州人民的心灵真比西湖还美。”(附图片)
参加中日青年友好联欢的第三批日本青年七百多人乘飞机抵达北京,受到热烈欢迎。                     
 徐林昌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