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0阅读
  • 0回复

柬埔寨山区的一次婚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9-30
第7版()
专栏:

柬埔寨山区的一次婚礼
杨木 蔡锡梅
这是晴朗的一天,梅莱山区特梅乡小学教师温波莉的家里充满欢乐气氛。这位二十六岁的姑娘要举行婚礼了。温波莉是民柬副主席乔森潘的外甥女,她的母亲生育过十一个儿女,在连年战祸中幸存的只有两个女儿。由于生活环境不安定,姊姊温波莉的婚事一延再延。而今,她就要同本乡合作商店的青年工作人员本索库姆结婚了。这怎不令饱经沧桑的一家人高兴呢!
一清早,温波莉家的小竹楼就开始热闹起来。竹楼的居住面积约有二十多平方米,右后角辟出一个小房间作新房。楼上铺着色彩鲜艳的凉席,正中的小桌上供着一张佛象,佛象前放着猪头、瓜果等祭品。新娘躲在新房里不露面,几位亲友在竹楼下切菜做饭。竹楼前,用塑料布搭起的一个大凉棚下摆着四张长条桌。温波莉的妹妹忙着准备招待客人。
按照柬埔寨民族习俗,一般是“男到女家落户”,全部婚礼在女家举行,婚后丈夫随妻定居,类似中国的招赘。按传统,婚礼一般要举行三天,请僧侣诵经,邀乐队演奏,宴请亲朋好友。可是,目前民柬解放区仍处于战争状态,人民虽然愿意用民族传统举行婚礼,但也主张礼仪从简,并进行必要的改革。民柬干部及知识分子则多采用现代形式,即“文明婚礼”。
早上十点,新郎身着白衬衫,打花领带,胸前别一朵红花,在男友们陪伴下到新娘家门口接她到特梅乡乡政府进行结婚登记。这时,身穿浅绿色桃花尼龙纱紧身衣、下系丝质沙笼裙的新娘,以典型柬埔寨女子的装束,羞答答地走下竹楼来。
花园式的乡政府办公大院喜气洋洋。新郎新娘进入办公室后,面对乡长坐下。乡长森松打开放在长桌上的结婚登记册,询问新郎、新娘是否自愿结婚。新郎、新娘都作了肯定回答。
这一对青年的答复是有其坚实基础的。温波莉的舅舅、乔森潘的二弟乔索昆对我们说,温波莉随着母亲从越占区逃出来后,1980年曾住在柬泰边境的农沙美难民营,巧遇与父母失散了的本索库姆。两人从相识到相爱后,由男方亲戚作媒人,于1981年在难民营订了婚。不久,他们就搬到梅莱山地区定居。
中午的家宴是结婚典礼的第二个节目。数十名客人在竹楼前的凉棚里欢宴。作为中国客人,我们荣幸地被邀请参加设在一棵大树底下的宴席。乡长森松、舅舅乔索昆、前民柬红十字会副主席梅迈等人在席上作陪。在习习凉风中,新郎新娘徐步向我们走来,新娘的妹妹手捧烟盘跟在后面。午宴后,新郎回家,等待参加下午按传统风俗举行的仪式。
婚礼的第三个节目,即新郎“过门”到女家。下午一点半,迎着灼热的阳光,一支八人组成的民族乐队演奏“送新郎曲”从男方家中出发。村里长者、老木匠吉恩代替新郎父母,领着新郎,踏着悠扬的乐声走向新娘家。后面跟着一群男女亲友,有的手捧装有槟榔花、茉莉花和圣水的小盘,有的端着衣裙、镜子、剪刀、果品等象征性的“聘礼”。要是以前,新郎要进入新娘家的门可不容易,男方陪客要唱歌跳舞,请求开门,女方亲友则百般挑剔,要求男方唱得更热烈,跳得更欢快,然后才准进门上楼。现在一概免了,新郎获得“特赦”上楼,与新娘并肩坐在草席上,接受僧人的祝福。
接着是新人互拜,给新娘母亲和其他长者献槟榔栳叶,以示尊敬和孝顺。然后,长者们用一根洁白的线在新郎左手和新娘右手的手腕上各缠三圈,表示贞洁的爱情连系着两颗纯真的心,永结百年之好。这时,新娘母亲和亲友把槟榔花、茉莉花和圣水洒在新人头上,并说各种祝福和吉利的话。乐队奏婚礼曲时,欢乐气氛达到顶点。最后送新人进洞房,婚礼结束。
这场在民柬地区多年来未曾举行的既按民族传统又经过改革的婚礼,吸引了不少围观者。我们披着夕阳的霞光,带着新婚夫妇对中国人民的友好祝愿而离开他们的家。(附图片)
新娘、新郎在家中招待亲友和来宾。 吴森辉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