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改革之香浓于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0-04
第2版()
专栏:西北纪行

改革之香浓于酒
本报记者 吴昊
伊犁大曲,名闻新疆。
在乌鲁木齐、石河子等地的餐桌上,我几次听到人们劝酒时热情地说:“喝吧,伊犁大曲,新疆特产!”以后到伊宁市,参加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成立三十周年大庆,在丰盛的宴席上,各种酒类中,也是以伊犁大曲为君,特别是来自牧区的哈萨克人,喝得脸红扑扑的,总是伸着大拇指说:“伊犁大曲,好得很嘛!”
伊犁大曲,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七二十团场的产品。离开餐桌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伊犁大曲酒厂还是一个改革的典型。它的改革成果,正象它的产品一样,名闻新疆,为很多人所称道。这个厂现有职工四百四十人,年产酒两千三百吨,去年获纯利一百二十万元,今年预计可以达到二百万元,居全疆同行业之前列。
四年前,这个厂可不是这个样子。那时候,全厂二百多工人,只产酒二百多吨,工效不到现在的三分之一。出酒率低,成本高,质量不稳定,企业亏损。1980年经民主选举,工程师李祖功当了厂长。他四十出头,夫妻都毕业于天津河北轻工学院,学发酵专业。初上任时,他还不怎么懂得抓管理,在吃“大锅饭”的体制下,工人中泡病号的多,干私活的多,打架斗殴的多,流言蜚语多。李祖功一天到晚忙于排解纠纷,催人上班,用他自己的话说:跑腿一年,盈利七万。正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改革的春风吹到了西北边陲。在报刊上,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的问题提出来了。李祖功征得上级同意后,1981年率先实行改革,而且改得比较彻底,实行班组承包,记件工资,班组长“组阁”。这一下使懒人、闲人、散人,原来自认为自己是厂里“大爷”的人,没人要了。过去常常是李祖功上门找他们,央求他们上班。现在倒过来了,他们找李祖功,要他给班组长们做工作,把自己收下。悔过书、保证书,写了一遍又一遍,李祖功巧妙地运用他的领导艺术,让人们各得其所,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有人以后还成了生产中的骨干。
“改革以后无懒汉”。李祖功打开了局面,到了1982年春天,工厂的出酒率一月一个台阶,最高达到38%,每百斤粮比过去多出酒五斤。在加强定额管理的同时,工厂加强了质量管理。操作规程逐步确立,技术培训得到重视。“靠提高质量占领新疆市场”!领导思想变成了工人的行动,伊犁大曲的声誉日益提高了。
办企业要有奖有罚,李祖功在这一点上,是十分严格的。去年,喀什石油公司门市部给工厂来信说,他们在一瓶酒里发现苍蝇。李祖功听到这个恶心的消息,立即决定派车派人去喀什,把这瓶酒取了回来,查清责任,对全厂工人进行了教育,对出事车间的二十七个人,每人罚款三十元。这次兴师动众,往返喀什,虽然工厂损失两千多元,但他们觉得是值得的。工厂对工人除了日常的超产奖励外,还建立了特别奖,对有特殊贡献的人,实行特殊的奖励。过去冷却用铝锅上的水垢没法处理,半年就得换新的;技术人员想出清除办法后,每年节约上万元,工厂发给特别奖一百元。维修工人王崇顺上班时间干私活,被罚款调离工种,同时对敢于检举他的人,发特别奖;李祖功为这种奖起了个名字,叫“爱厂奖”。动力车间有一台备用的发电机,派专人看守,遇有停电,马上发动。有一次看守者走开了,电源中断,五百多公斤酒飞上了天,造成事故的责任者被罚款五十六元。奖罚得当,不搞平均主义,李祖功认为这是一条最有效的管理办法。
伊犁大曲的芳香,是为新疆的喝酒人所乐道的。而对于搞酒的人,对于把酒的生产和研究作为终生职业的人,他们所追求的、所乐道的,是事业的进步,是什么时候打入全国名酒的行列。正因为如此,李祖功才把他这几年当厂长的体会归结为:改革之香浓于酒。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