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克服困难 走出新路——我国钢铁工业五年来取得可喜成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0-05
第2版()
专栏:

克服困难 走出新路
——我国钢铁工业五年来取得可喜成就
本报记者 董焕亮 本报通讯员 王承荣
1983年,我国钢产量达到四千零二万吨。这个数字,比1978年的三千一百七十八万吨增加八百二十四万吨,增长26%。同一时期钢铁工业总能耗,却从七千三百八十万吨标准煤下降到六千九百一十二万吨,下降6.3%。经过五年的努力,钢铁工业实现利税从五十亿元增加到九十四亿元,增长88%,翻了将近一番。
钢铁工业在五年中取得可喜的成绩,并非出自顺境,而是克服种种困难,走出新路所取得的。在这期间,国家的投资基本上用于宝钢建设,1985年以后才能见效,指望再对现有企业投资是不现实的。交通、能源和农业、轻工业部门需要优先保证能源供应,昔日的钢铁“元帅”也要让路。资金短缺,能源紧张,而钢材供需矛盾却日益突出。面对这种情况,上自冶金工业部,下至各钢铁企业,开动脑筋,破除旧习,重视改造、扩建,重视节能,重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钢铁工业的道路。
少铺摊子 重视改造
建国以来,我们已经建起了大大小小五百多个钢铁企业,其中年产一百万吨钢以上的大钢厂就有十三个。许多钢铁企业的设备,大部分属于五六十年代的水平,达到七十年代水平的还很少。钢铁企业挖潜、改造、配套、扩建大有可为。
为了使技术改造真正做到花钱少,工期短,见效快,这几年钢铁工业系统强调加强对技术改造项目的管理,努力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避免盲目建设浪费资金。攀钢以前曾有几个技术改造项目,因事先没有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决策失误,损失七百八十万元。1982年,在进行高炉风机改造时,他们改变边规划、边施工的做法,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利用高炉检修的一个多月时间,就顺利地完成全部改造工程。这项工程总共只花一百二十七万元,投入使用后两年就可收回投资。
根据各个企业在技术素质、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的现实,钢铁工业系统还应强调搞技术改造,要采用先进、适用、经济效益好的技术。鞍钢坚持边生产、边改造,利用有限的资金,近几年共推广应用了五十四项适用技术,使产品的品种、质量得到改善,每年增加盈利六千一百七十九万元。首钢原来的技术装备基础比较好,他们将60%以上的利润留成用于技术改造,使一批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技术改造给我国的钢铁企业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以节能求增产钢铁工业过去每年耗能量约占全国总能耗的12%,是耗能大户。钢铁工业要求得发展,只有向节能进军。
从事钢铁工业的同志算了两笔帐:与国际先进水平比,发达国家用七八百公斤标准煤就可以炼一吨钢,我们1978年却需要一千五百多公斤;以国内各企业之间比,去年杭钢、首钢、鞍钢每炼一吨钢平均可比能耗低于一吨标准煤,而后进企业却比这个数字高得多。差距之大恰恰说明节能潜力很大。
钢铁工业搞节能,重视打总体战。这几年,冶金工业部把吨钢可比能耗指标分解成各道工序的能耗指标,依照完成指标的情况考核企业。以轧钢加热炉为例,全国共有四百多座,1981年能耗很高的等外炉有九十五座,能耗先进的特等炉却只有五座。经过两年努力,到去年年底,特等炉增加到六十四座,等外炉下降到三十八座。
围绕节能合理组织生产,搞好设备的经济运行,是钢铁工业搞好节能的重要措施。鞍钢过去即使生产任务不饱满,所有的炼铁、炼钢炉一律要开炉。现在,他们摒弃了这种追求表面轰轰烈烈,搞形式主义的做法,坚持合理开炉。
积极利用进口资源
长期以来,我国钢铁工业建设采取一种完全“封闭式”的办法,从开矿、炼焦、炼铁一直搞到炼钢、轧钢。这种搞法,只利用国内资源,耗用资金多,建设周期长,钢材增产慢。能不能既利用国内资源,又利用进口资源,发展钢铁工业呢?能不能从炼铁等后道工序搞起,更多更快地生产适用的钢材呢?回答是肯定的。
矿石采掘严重落后于冶炼,是钢铁工业的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目前,我国钢铁工业的冶炼能力已经超过四千万吨,但由于国内的铁矿石品位低,共生矿多,选矿难度大,再加上受到建设资金和交通、能源条件的限制,全国每年开采的铁矿石只能满足生产三千万吨生铁的需要。因此,从国外进口铁矿石,能够补短扬长,使国内的冶炼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我国钢铁工业在困境中逼出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嘉勉。这期间取得的经验,很值得重视。当然,无论在技术改造、节约能源、进口原料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特别是目前我国每年还要进口大量钢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必须加快改造、扩建的步伐。钢铁工业完全可以乘改革的东风,搞得更活,发展得更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