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友谊·建设·和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0-07
第6版()
专栏:

友谊·建设·和平
毛国华
8月中旬,中国记者组一行应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记者协会的邀请,对民主德国进行了为期三周的访问。从首都柏林到国际贸易重镇莱比锡,从文化艺术古城德累斯顿到南方工业中心科特布斯和海滨之城罗斯托克,我们常常听到相同的话语:民主德国和中国同年同月诞生,两国人民有着传统的友谊和为和平与社会主义奋斗的共同目标。一位民主德国同志对我们说:“我们注视着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为你们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也为中国走自己的道路而钦佩。世界上没有一个可以照抄照搬的模式。”访问中,我们处处感受到民主德国同志对中国人民怀有的友好情谊。
一天傍晚,主人把我们带到一座狩猎山庄,在山庄的“树林酒家”就餐。当我们喝着葡萄美酒,品尝着鲜嫩的鹿肉时,主人说:“今天是星期日,酒家按例停业。但当我说明是中国同志要来就餐时,经理欣然放弃度假的打算,带领全体青年突击队员义务加班一天,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晚宴,并把今天的劳动作为响应自由德国青年联盟‘争取和平’劳动竞赛的实际行动。”我们来到罗斯托克人民造船厂时,五十六岁的经理沃洛夫同志从皮包里拿出三十多张照片,都是1956年他陪同朱德同志率领的中国党政代表团时拍摄的。他深情地回忆了当时的情景,并为二十八年后的今天该厂又迎来第二批中国同志而高兴。陪同我们参观的党委书记泪花晶莹,拿出一支中国早年制造的圆珠笔告诉我们,这是一位中国朋友送给她的。笔杆已经褪了色,然而她却当作一件珍贵的礼物一直保存到现在。在访问过程中,记者组一位同志恰逢自己的生日,细心的主人特地向他送了礼物,并按中国的习惯同他一起吃了长寿面。许多事使我们深深感到,过去二十多年,虽然我们两国交往少了,但两国人民之间的感情并未疏远,仍然是相通的。
三个星期的访问虽然不长,但在主人的精心安排下,我们看到了民主德国三十五年来建设成就的许多方面。当我们登上柏林电视塔,从那距地面二百零七米的旋转餐厅往下俯瞰时,只见纵横交错的街道上穿梭似地奔驰着五光十色的汽车。一座座高楼大厦把城市点缀得更富有立体感,一片片草地花坛中镶嵌着无数新建和改建的居民住宅区,在郊区的橡树林中,隐约可见的私人度假别墅星罗棋布。这一切显得是那样和谐和安宁。然而,当我们漫步在柏林街头,在为数不多的古建筑上仍可看到当年留下的累累弹痕。这时我们耳际仿佛又震荡着当年激烈的炮声。我们在柏林城市建设新闻中心看到战争结束时柏林情景的几幅照片。当时大部分市区已夷为平地,到处是瓦砾和凄凉景象。我们访问过的几座城市几乎都是遭受严重破坏后重建或扩建起来的。
民主德国战后的重建工作是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开始的。旧德国的工业主要集中在今天的联邦德国范围,而民主德国则是工业比较落后的农业区,仅有的一点工业也大部分被战争摧毁。再加上先天不足,资源贫乏,除褐煤、钾盐、硅酸盐等少数矿藏较丰富外,其它原料和能源几乎全部靠进口。为了积累资金,发展基础工业,民主德国决定在保证人民基本生活的前提下节衣缩食。经过三十五年的艰苦奋斗,不仅医治了战争创伤,而且已在欧洲中心建成了一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十五年来,民主德国的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工业已占整个国民经济的80%,被列为世界十个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农业实现了合作化和机械化,现在只有10%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
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民主德国的经济水平已居苏联东欧国家之首。自1971年以后,生产性国民收入每年平均以4.6%的速度增长,1983年的人均国民净收入比1950年增加了七倍左右。近十年来,党和政府集中抓了住房建设。目前每一千户居民已有三百九十四套新住房,三分之一多的人口搬进了新居,人均住房面积已达二十三平方米。
访问中我们深感民主德国人民十分关心战争与和平。保卫和平已成为激励全国人民努力工作和劳动的动力。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鼓动部部长对我们说:“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虽然已有四十年了,但战争的痕迹还没有在我国国土上消失。我国人民深知战争是什么滋味。不幸的是欧洲紧张对峙的局势使我们受到了具体的威胁,在两个德国的土地上都部署了核导弹。因此,保卫和平是我们的中心任务。”饱尝战争之苦的人民又怎能不珍惜和平、渴望和平、保卫和平呢!
今天,在庆祝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国三十五周年之际,我们遥祝民主德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更大的成就。(附图片)
民主德国马格德堡北部住宅小区内院的停车场、幼儿园(中间平房)、儿童游戏场所。 周正安摄(新华社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