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一代文杰光彩存——纪念法国剧作家高乃依逝世三百周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0-07
第7版()
专栏:

一代文杰光彩存
——纪念法国剧作家高乃依逝世三百周年
翟象乾
法国北部鲁昂市的旧市场附近,有一条古老、狭窄的喜鹊街,一色中世纪的建筑,气氛异常恬静。4号门牌的一幢灰色四层楼房上,有一个三角形的阁楼。这就是十七世纪法国著名剧作家、古典主义文学创始人之一皮埃尔·高乃依的诞生地。
法国朋友告诉我,十七世纪法国三大剧作家中,拉辛和莫里哀的故居已经不复可寻了,但是高乃依的故居旧址却得以幸存。走进故居,便看到里面完全是路易十三时代的装饰陈设,古色古香。这座房子原是高乃依的祖父买下的,当时他是地方议会的书记,高乃依的父亲是鲁昂水泽森林的管理人。十九世纪中叶,原建筑曾被拆毁,现在的楼房是1906年剧作家诞生三百周年时按原样重建的。
高乃依早年学法律,并获得法学士学位,1628年在鲁昂法院买到一个官职。十七世纪上半叶的鲁昂是一个文化荟萃、戏剧事业活跃的城市,少年高乃依在耶稣会中学读书时就十分喜爱古罗马悲剧,并两次获得诗歌和修辞学奖。1625年他十九岁时写出了第一部喜剧《梅丽特》,并被搬上鲁昂和巴黎的舞台,受到观众欢迎。在这一成功鼓舞下,高乃依又写了几部喜剧和悲喜剧,从而崭露头角。
在高乃依故居楼上,我们看到了这位剧作家的一部分手稿。纸张虽然已经有点发黄,但是那工整的字迹仍然清晰,字里行间闪烁着剧作家智慧的光芒。
高乃依所处的时代,法国刚结束了封建割据状态,重新建立起专制君主的中央集权,正在成长的资产阶级同强大的封建贵族势力相互妥协,封建君主成为实现这种妥协、推进民族统一的重要力量,而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恰恰是这两大阶级妥协时期的产儿。
1636年,高乃依写成名著《熙德》,以后又完成《贺拉斯》、《西拿》和《波利耶克特》等剧,名声大振。这些作品标志着高乃依已成为法兰西古典主义戏剧的奠基人之一。而《熙德》是法国第一部古典主义悲剧,也是这一文学思潮的最重要代表作。
在《熙德》这部作品中,高乃依塑造了一个典型的英雄人物形象。他崇尚理性,克制个人感情和欲望,以维护封建家族荣誉,服从封建国家的整体利益,同时又让封建道德观念和个人利益的矛盾得到妥善解决。《贺拉斯》和《西拿》也同样树立了克己卫国的典型,描绘了宽宏大量的“理想君主”,施仁政的国王。剧作里所宣扬的这些古典主义文学的原则,正是当时社会历史发展所提出来的客观要求。
《熙德》反映的时代思潮,以及作品中动人的情节和优美的抒情诗句,赢得观众的热烈赞赏,但也引起顽固坚持封建意识统治地位的贵族阶级右翼的不满。当时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的宰相黎塞留指使刚成立的法兰西学院出面公开发表了《对〈熙德〉的意见》,攻击高乃依“抄袭”,指责剧中人物的行为“不成体统”,还说作者违反了传统的“三一律”创作规律等等。对此,高乃依在一封信中这样回答:“学院这样猛烈地反对我,是想用这样一个最高的当局来封我的嘴。”反动统治阶级总是害怕进步的文艺作品,法国贵族右翼当然也不例外。这场对高乃依的猛烈攻击长达半年之久,使愤懑的剧作家为此搁笔整整三年。
生活道路坎坷不平,但高乃依创作的悲剧却璀璨夺目,风靡巴黎豪华的马蕾剧院和布尔高涅剧场,并不时在王宫演出,剧中的许多诗句对白也在全法国广为传诵。
十七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高乃依未能创作出很成功的剧作,似乎“才智已经衰竭”。思想上越来越屈从于当时的权势人物。创作上日渐倾向于贵族文学,一味追求复杂离奇的怪诞剧,使他的悲剧逐渐失去触及现实的积极因素。在几次上演失败之后,他曾经有七年时间放弃了戏剧写作。1674年他写了最后一部剧本《西雷那》,社会舆论反应冷淡,他便就此结束了创作生涯。
晚年的高乃依忧郁寡欢,事业不顺利,长子死于战场,经济上窘迫。1662年高乃依离开家乡鲁昂到巴黎定居。1684年10月1日晨,他在巴黎阿让岱路18号寓所里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八岁。
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高乃依写了三十来部剧本和大量散文、诗歌,为法兰西文学宝库留下了珍贵的财富。他前期的作品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艺术上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为丰富和发展法兰西语言艺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今天,他的家乡鲁昂市中心,矗立着高乃依的青铜雕像,他神采奕奕地瞻望着远方。看到这座雕像,人们不由慨叹:往事百年已矣,文杰光彩犹存。(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