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阅读
  • 0回复

北影·故事片 民主青年进行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03-16
第6版()
专栏:

北影·故事片
民主青年进行曲
编剧 贾克 赵寻
导演——王逸
主要演员 孙道临 姚向黎 桑夫 谢添 史林 黎铿
随着抗战的胜利,中国人民更遭受到了空前未有的苦难:专制魔王蒋介石伸张魔爪撕毁政协,扼杀民主,勾结美帝国主义出卖祖国的利益,发动违反人民的内战。物价飞涨的铁链锁住了人民的脖子,征兵、征粮的残酷抽干了人民的鲜血。蒋管区各地充满了恐怖、愤怒、饥饿与死亡。就在一九四七年的五月里,内战的炮火激起广大的中国青年学生们,吼出了反蒋反美运动的呼声,通过党的有力领导,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口号下,争取中间分子,团结大多数,正面向反动派展开英勇的斗争。
方哲仁,是北京大学理学院的学生,他是一个正直、热情而具有理想的青年。他不满现实,然而他自命清高,也不愿置身在澎湃的民主浪潮里,于是他只有把图书馆、实验家作为自己的避风港。围绕在方哲仁左右的,正是进步的与反动的两股尖锐斗争的力量,前者有党的领导者大刘、何迈、大姐,积极分子宋蓓华、贺百里、马达,以及行动过左的冯文辉和潘文华等人;后者是以北大特务头子陈雪屏为首的反动势力,以及江正卿、刘震一批阴险恶毒的特务狗腿子。
一连串悲惨的事实发生了:北大校工老黄因饥饿而自杀了,全国学生们都受到了饥饿的严重袭击,更由京沪方面传来了各校抢救教育危机的沉痛呼声;北大广场“民主墙”上贴满了反映这些事实,而且要求行动的大字报,北大膳团宣布了停伙危机的消息,更是一个直接的刺激,就在当天晚上召开了全校紧急大会。同学们都动起来了,
特务们也动起来了,一面是激昂的讨论,一面是无耻的破坏,结果由于党的领导获得了大会的胜利,统一了分歧的意见,确定了行动的方向,将“反饥饿”的要求提高到“反内战”的认识,并一致通过第二天——“五一八”罢课、上街宣传的决议。同学们兴奋的通宵筹备这件走向人民大众的工作。
“五一八”青年学生们为广大人民喊出了“反饥饿、反内战”的呼声,震动了酣睡的古城。
方哲仁正在图书馆中埋头念书的时候,传来了伪青年军在西单毒打宣传队的消息,他立刻奔到医院去看他表妹宋蓓华。蓓华由于老百姓的救护,并没有受到危险。他送蓓华回家以后,他们俩人在谈话中,因为思想上冲突的,哲仁生气走了;蓓华为了争取哲仁,反而造成不愉快的结果,也感到极度的不快。
就在当天晚上,家里的电报来了,父亲因经济破产,工厂遭四行接管,而中风病倒,叫他赶快回上海。
方哲仁毅然决定南下,不再回来了。为了借路费,他怅然的跑到清华大学去找老同学王海生,钱没有借到,可是他却见到了转变后的王海生,结果又是一个刺激。
他刚回到北大,就接到了家里寄来的汇票,和他弟弟写来的信。家里的剧变打击不了热情前进的弟弟,他反而更坚定,更积极的献身于民主运动,相比之下,方哲仁又接受了一个最有力的刺激。他正在苦于思索而不能自解的时候,学生会主席何迈跑来安慰他,帮助他了解到学生运动是革命的一部分。最后,哲仁的眼中重新有了希望。
突然有反动军官来校逮捕何迈,同学们群起一致反抗,保护了何迈的安全,群众的力量感动了方哲仁,他毅然走出了避风港,勇敢的加入了斗争的队伍。
斗争的高潮在第二天爆发了,伟大的“五二○”行列与广大人民结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流,向反动派直冲过去。在这热烈的斗争中,哲仁与马达被特务们捕走了,在监狱中,哲仁接受了“监狱即是大学”的真实教育,坚定了为民主斗争的信心。
“六一”在北大举行的“民主广场命名典礼”,总结了这次运动的意义,辉煌的“民主”旗在晴空中飘扬,象征着革命的胜利,中国的青年们为争取民主更坚强的团结起来。新片展览月第十二部三月十九日上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