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2阅读
  • 0回复

加强学习,迎接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为《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出版而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0-08
第5版()
专栏:

加强学习,迎接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
——为《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出版而作
薛暮桥
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把经济工作的重点,从调整转到改革上面来。
在1979年我国开始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的时候,我们必须把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国民经济的调整上面。当时,由于长期的“左”倾错误,
特别是十年动乱的破坏,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之间、积累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基本建设规模大大超过国力,人民生活比1957年没有多少提高,能源交通运输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社会经济效益很低。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把国民经济的调整放在首要地位。只有通过调整使重大比例关系趋向协调,企业的整顿才能比较顺利,经济体制的改革才有条件全面展开。
这几年,配合经济的调整,我们对经济体制进行了局部的改革和试验。农村中的经济体制改革,一马当先,进展比较快。这一方面是因为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这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克服宏观比例失调的突出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曾经特别强调全党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来,几年来我们为加快农业发展花了很大力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农村改革相对而言比较容易一些,而且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方式的改革,在六十年代已有过一些经验。因此,这几年我们迅速地冲破“左”倾思想的束缚,坚定地改变那些不适合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做法,全面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大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几年,对城市经济体制也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如发展多种经济形式、扩大企业经营管理的自主权、推行经济责任制等等,进行了多方面的试验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活跃了经济生活。但是,由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尚未根本扭转,财政经济缺乏承担能力,一些重大的改革措施如价格、工资、计划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很难推行;同时,城市中生产社会化程度较高,经济关系比较复杂,改革工作难度很大,需要有一个试验和探索的过程。所以,这几年城市改革的步伐不得不放慢一些,改革措施还不配套,整个改革尚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现在,经济形势有了变化。执行八字方针已经五年有余,宏观比例关系已大大改善了。这几年农业生产迅速地赶上来,1979—1983年五年中平均每年递增7.9%,远远超过1953—1978年二十六年平均递增3.2%的速度;轻工业发展速度也大大加快,五年中平均每年递增11.2%,超过同一时期重工业平均每年增长5.1%的速度;能源的生产和节约取得了很大成绩,煤、电大幅度增长,原油生产也克服了下降趋势,重新回升;过高的积累率降了下来,从36.5%降回到30%以内,居民消费有了较大提高。总之,国民经济的调整已取得很大成绩,从克服重大比例关系失调来看,调整任务可以说已经基本完成。当然,调整工作尚未完全结束,如能源交通运输还不能满足需要,产业结构还需要进一步改善等。但是总的说来,我国经济已摆脱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困境,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始出现稳定增长、协调发展的新形势。这就为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提供了实际可能。同时,经过这五年改革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在城市改革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不仅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原则,而且对于各方面改革措施也有了较具体的设想,这又为加快改革步伐提供了主观方面的条件。现在,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全面展开已有了可能。
加快城市改革步伐不仅有了可能,而且已成为迫切的需要。这几年农村改革的成功,使农村经济发展迅速,我国农业正在从自给半自给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生产转变。这一转变迫切要求疏通城乡流通渠道,为日益增多的农产品开拓市场,并满足农民对工业品越来越大的需求。必须加快城市改革以适应农村改革成功带来的新形势,否则很不利于城乡经济相互配合顺利发展。从城市中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来看,加快国营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也确已迫在眉睫。这几年国营企业部分扩权以后,城市经济大为活跃,但是由于过去不合理的管理体制尚未基本改变,一系列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扩权后的企业开始主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但是条条块块按行政办法管理经济的体制尚未突破,企业的活动处处受到不合理的束缚;这几年流通体制改革比较缓慢,流通渠道不畅,使企业遇到许多困难;价格体系和物价管理制度的不合理,使企业间不正常的苦乐不均成为突出问题,到处遇到“鞭打快牛、保护落后”的现象,妨碍企业积极性的进一步发挥;企业的劳动工资制度仍不利于改变职工躺在企业身上吃“大锅饭”的情况,不能奖勤罚懒,提高职工劳动的积极性;适应新情况的计划管理方法尚未形成,不利于企业有效地开展经营活动,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日益迫切需要解决,企业要求加快改革的呼声很高,反映了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全面改革的客观需要。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来看,我们在“七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是要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保证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并为后十年的经济振兴打好基础。为了实现这一任务,主要是依靠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改建扩建。技术改造和技术革命是达到经济振兴的重要关键,目前正在世界范围兴起的新的技术革命,也要求我们急起直追,加快技术改造的过程。为了促进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当前必须加快城市改革,使国营经济的管理体制具有强大的推动技术进步的能力。总之,加快城市改革已是当前决定国民经济全局的重要问题。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及时把经济工作的重点由调整转到改革上来,以改革来推动调整、整顿、技术改造、重点建设等各项工作继续前进。
今年5月召开的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正确地分析了我们面临的形势,决定今后在经济工作中要着重抓好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两件大事。会议强调要加快城市改革的步伐,从解决国家和企业、企业和职工的关系入手,把适合于当前情况的各项改革措施初步配起套来,同步进行。这次会议以后,各地区各部门广大干部和群众积极贯彻会议精神,正在酝酿着战略性的突破,体制改革全面开展的新形势正在形成。
面对这一令人喜悦的形势,我们既兴奋鼓舞,同时又深感责任重大。我们改革的目标是要在十亿人口的大国建立真正符合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是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的千秋大业,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是,体制改革又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工作,特别是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尤其复杂。城市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要增加企业首先是国营企业的活力。要使企业摆脱行政机构附属物、“算盘珠”的地位,改变企业不能生气勃勃地主动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状况,使企业拥有必要的经营管理的自主权和合理的经济利益,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生产经营单位。要做到这一点,当然是很不容易的,不但要改革企业本身的管理制度,而且要相应地对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包括计划、财政、物资、商业、劳动工资、价格、信贷等各方面管理体制的改革,都应配合进行。特别是价格和工资的改革,直接涉及亿万人民的经济利益,难度更大。为使企业有必要的自主权,必须政企分开,国家的各级经济机关只管宏观经济的规划、协调、监督、服务,而不要去干预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这项改革难度也是很大的。同时,在进行这些改革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掌握适当的限度,既要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充满活力的生产经营单位,又要保证国民经济的计划性,这两方面必须妥善地结合起来,各方面的改革都要找到这一结合的适度点。这是我们要在实践中认真探索的复杂问题,要尽量避免工作中出现盲目性。
为了迎接这一复杂的任务,我们广大干部和群众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最近胡耀邦同志说:“目前我们全党面临一个重新学习的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号召。从近几年情况来看,我们党内并不存在反对改革的势力,绝大多数的干部和群众都是拥护和力主改革的,表现了很大的积极性。但是许多同志对于如何进行改革,并不都很清楚,不善于从微观和宏观的结合上探索改革的措施。同时,由于我们过去的一套做法是长期形成的,有些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作用,形成了习惯,加以“左”的偏见多少还有影响,少数同志思想认识一时跟不上形势,对某些改革觉悟得迟一点。这种情况说明,我们需要积极学习,提高对改革的认识,增加改革所必需的知识,以便更自觉地投身到改革的洪流中来。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周太和同志主编的《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一书。书中系统地叙述了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以科学的态度总结了几次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对如何建立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探索。全书共分三编,第一编记叙了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经济体制发展变化的总的过程,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形成的历史,它曾经起过的作用和存在的弊病,说明各个时期经济体制的变化和几次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对三中全会以来的体制改革工作,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并展示了进一步改革的前景。第二编是叙述有代表性的若干部门(包括计划、财政、商业、物资和几个工业部)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特点,说明我国经济体制各个侧面的历史演变情况。第三编叙述若干有代表性的地区和城市(包括上海、四川、辽宁、重庆、常州、沙市等)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过程和特点。全书的一个重要特色,是以大量的史料,确凿的事实,如实地反映了历史,给人以丰富的知识。阅读这本著作,可以使读者了解我国经济体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它的出版,为有志于改革的广大群众和干部提供了一本生动有益的教材。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进一步探索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会起很好的作用。中国的经济体制的改革,只能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但是不可能从经典著作中直接找到现成的答案。我们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体制改革的经验可资借鉴,但是到现在为止,各国的改革还在继续探索和完善之中,而且各国具体国情不同,适合于一个国家的成功经验,对另一个国家不一定完全适合。唯一正确的途径,是切实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外国的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改革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我国的特点,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历史和现状,注意总结实践的经验。《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一书,为大家进一步的探索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我愿意向同志们推荐这本书,希望更多的同志读读这本书,增长必要的知识,积极投身到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中去,为经济体制的改革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