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潮音》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0-10
第8版()
专栏:

《潮音》序
苏曼殊作 王晶垚译
拜伦和雪莱,是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中的两位。他们都以创造和爱的崇高作为诗情表现的主题。不过,他们虽然大抵都写爱情、恋人及其命运,但表现方式却截然相反。
拜伦生长、受教于奢华、富裕和自由的环境里。他是一个热烈的、真诚的为自由而献身的人,不论在大事和小事上,也不论在社会的或政治的每件事情上,都敢于要求自由。他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做,无论做到什么程度,都不过分。
拜伦的诗,象是一种使人兴奋的酒——饮得越多,就越感到它甜美、迷人的力量。他的诗里,到处都充满了魅力、美感和真诚。
在感情、热忱和语言的直白方面,拜伦的诗是无与伦比的。他是一个性格奔放、心灵高尚的人。他到希腊去,和正在为自由而战的希腊爱国者们站在一起。当他正在从事这项壮丽事业的时候,竟不幸去世。他的整个生命、经历和作品,都是用爱情和自由的理想编织起来的。
雪莱虽然是一个热中于爱情的人,但却是审慎的、沉思的。他对爱情的热忱,从来不用强烈的爆发性词句表达。他是一个“哲学家式的恋人”。他喜欢的不仅是爱情的美好,或为爱情的爱情,而且还喜欢
“哲学的爱”或“爱的哲学”。他有深刻,而无恒定;有活力,而无年青人的专注。他的诗,一如温柔、美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在寂然、沉默的水面上映射。
雪莱在爱情中寻求涅槃*;而拜伦却为爱情并在爱情中寻求功德。雪莱控制自己,全神贯注地献身于诗神。只要英国文学存在一天,他过早的惨死,就将永久受到人们悼念。
为了享受诗的美,为了理解爱情和自由的高尚理想,雪莱和拜伦的作品,都值得每一个好学的人吟诵。
在本书中,我有幸将拜伦作品中几首诗的中译奉献给我的读者们。
此后,我将竭尽所能,把诞生于我佛释迦圣地印度的著名诗人迦黎陀娑所著世界闻名诗剧《沙恭达罗》翻译出来,呈献给读者。
至于笔者为这本书所付出的辛劳,如能得到读者们的欣赏,那正是我热切期望的。
1909年
*涅槃,佛教名词,意为“灭度”、“圆寂”,即佛教所指的最高境界。
〔译者附识〕
本文是苏曼殊用英文写的唯一作品。有些研究者认为,这篇序原是为《拜轮诗选》写的,后来才改作《潮音》的序。
苏曼殊(1884—1918),不仅是著名的南社诗人、小说家和独具匠心的画家,而且也是中国近代翻译界的先驱者。有人推崇他在率先翻译拜伦、雪莱诗方面的成就,认为他是与严复、林纾齐名的“清末三大翻译家”之一。二十世纪初,他为了交流中外文化,曾经翻译并编辑出版了中外文互译的文学作品及专集多种,其中关于诗歌的有《文学因缘》、《拜轮诗选》、《潮音》及《汉英三昧集》等。《潮音》系1908年编成,1911年在日本东京出版。全书分英汉诗曲互译、英吉利闺秀诗选两部分,第一部分中的汉译诗,基本上均为曼殊所译。《拜轮诗选》(1908年初版)中曼殊的译诗四首,全部收入,另有他译的英国诗人雪莱、豪易特、彭斯,德国诗人歌德,印度女诗人陀露多的诗各一首。书中附有拜伦像一幅、曼殊像二幅。
“丹顿拜轮是我师”,曼殊出版《拜轮诗选》后,1909年春就在一首诗里申述过他以但丁和拜伦为师的夙志。同一年,他又在这篇《〈潮音〉序》里清楚地说明了他对拜伦为什么如此倾慕的原因。
苏曼殊研究的创始人柳无忌先生,在二十年代曾以当时的语言和风格,将这篇序译成中文,先后在《新南社社刊》和《语丝周刊》发表。现在,为了纪念这位曾经热烈地追求过自由和爱情的天才诗僧,在他诞生一百周年(1984年9月28日)之际,特再行译出,以飨读者。译文曾得柳无忌先生指正,谨此致谢。
1984年9月16日于北京马神庙〔《社会科学战线》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