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乌鲁木齐“杨家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0-11
第2版()
专栏:西北纪行

  乌鲁木齐“杨家将”
  本报记者 吴昊
去年,新疆有三条引人注目的经济新闻:一、乌鲁木齐市的乌鲁木齐县乡镇企业年总产值超过一亿元;二、乌鲁木齐县有一个乡的乡镇企业年总产值超过一千万元;三、四十户乡的杨志龙家年收入九万七千二百元。这在全国来说,也许算不得新鲜事,但在大西北的戈壁滩上,却以“新疆三冠”,为乌鲁木齐县增添了光彩。尤其是杨志龙家的收入,一年近十万,更具有“爆炸性”,人们简直被惊呆了。

杨志龙一家,被人称为乌鲁木齐“杨家将”。全家十七口人,弟兄七个,姊妹两个,颇象“七龙八虎”、“八姐九妹”。老爷爷今年九十九岁,身体硬朗,遇有大事,还拿些主意;虽不象佘太君“百岁挂帅”,但在这个大家庭里,却是深受敬仰的。
9月8日,在传统的库尔邦节的第二天,我和新疆日报、新疆画报、旅行家杂志社的记者一起访问了杨家。
这一天,正是“四郎招亲”的日子。用“招”字,事实上并不妥,因为只是定亲不是成亲。杨家送给姑娘的礼品,衣料、服装、手表、点心等,价值八百余元,而且是开着自己的大汽车送去的。“财大气粗”,显示了这个“超级万元户”的气魄。当有的记者提出送给姑娘的礼品多少时,三十一岁的杨志龙笑了笑说:“这等于我们家现在一天多的收入。”
杨志龙家车轮子多,摆在院子里的有一辆“解放”,一台55“铁牛”,一辆摩托,另一辆“解放”由老五开出去为邻里们做好事去了,一辆小四轮,由老六给用户送牛奶去了。杨志龙家今年预计收入十六万元,除搞运输之外,还种地五十亩,养奶牛五头。
杨家隔壁就是四十户乡乡政府。杨家修了个大门楼,汽车出出进进,比乡政府还阔气。现在,杨志龙花了两万元买下了乡政府的大院,并且正在建造一座四百平方米的二层楼,造价预计六万元。我们采访的时候,楼房地基已经挖好了。

杨家的富裕引起了一些人的忌妒。“他一家的车轮子比过去全队的还多。”“他一家收入比过去全队收入还多。”“他敢和乡政府比高低。”“查!”“查!”于是,一场有点象“武大郎开店”,不许别人“冒尖”式的打击开始了。首先跳出来的是生产队长,去年杨志龙家三百元水费本来交过了,用水时却不让用水,并反诬一口说没交水费,七亩地,杨家已上足底肥,队长下令白白收回去。今年2月22日,一家报纸以《六万元与三百元》为题,报道了这件事情,批评杨家去年纯收入六万元,却不肯给队里缴纳三百元水费。有了舆论相助,于是,从生产队到乡政府的一些人推波助澜、落井下石,罗列了杨志龙十二条罪状,分发到自治区和市、县有关单位。然而,经工作组一查,全是假的。在那些日子里,杨志龙一边写“交待”,一边指挥生产,汽车照转不误。为什么在风浪面前,杨志龙镇定自若,他说:“我心里装着两个中央一号文件。”专业户的这种气质和胆量,却是一些人估计不足的。

“文革”期间,批了那么多年修正主义,结论总是:富则修:杨志龙家的实践,刚好证明:富了,人变好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杨志龙一家饿散了。那时生产队日值几分钱。一个农民进城,车票一角,他只交九分,售票员向他再要,他说这就是我一天的收入。杨家门前是安宁渠公路,那时的“安宁公路”,那有安宁之日呢?人们穷得叮当响,饿得心慌,一些人铤而走险,偷瓜、摸菜、抢煤,为了减慢车速,便于偷拿,人们把公路都破坏了,杨家的老二、老四为此成了公安局的“常客”。杨老大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知道,只要有吃有穿,弟兄们是不会如此不争气的。1981年实行大包干后,他把分出去的弟弟收拢一起,重新组建了这个大家庭。
如今的杨老二是开55铁牛的司机,他的定额是每月完成两千元,老四、老五开“解放”,每月定额分别为两千二百元和两千三百元,单车承包,互相竞争,大家起早贪黑。老大每月给每人零用费一百元,结了婚的老二住着六间房,收录机、电视机……应有尽有,再叫他干那种偷瓜摸菜的事,他当然不干了。今年春天,老二、老四分别给缺劳力、少牲畜的人家拉沙送粪,麦收季节运麦子,钱不要,连口水都不肯喝。乡亲们说这些后生改好了。
老四、老二过去的错误,当然有他们自身的劣迹。但是为什么由穷变富以后,就判若两人了呢?这是值得深思的。至今还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立起来的人,还抱着“为富不仁”那种旧观念的人,不妨来看看杨家的变化!

经过今年春天的一场“小台风”,杨志龙对党的富民政策,是动摇了呢?还是更坚信了呢?杨志龙问我们今后政策会不会变,我们反问了一句:“你看呢?”他说:“不会。要变只能越变越好。”接着,他很有条理地谈了自己的根据:“现在的政策合民心,过去说‘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难道能吃草度日吗!两个一号文件,农民吃了定心丸,现在提出城市改革,让‘包’字进城,我看,国家也是尝到了改革的甜头了;现在主持工作的国家领导人,我看都是搞改革的,值得信赖;实行对外开放,国家允许外国资本家来投资,搞企业,做生意,当然也会允许国内人搞;你们的报纸、刊物,都是支持改革的,你们今天来我家做客,证明我的路走对了。”杨志龙侃侃而谈。一个普通农民,把自己的命运和整个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考虑,这种见识,这种气魄,这种素质,使我们在座的人都为之折服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