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学科带头人的风格——记军事医学科学院分子遗传学研究室主任黄翠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0-11
第3版()
专栏:

学科带头人的风格
  ——记军事医学科学院分子遗传学研究室主任黄翠芬
  本报记者 翟启运  本报通讯员 宗耐 林懋
坐落在北京西郊的军事医学科学院分子遗传学研究室,是1978年开始组建的。论研究课题,是七十年代在世界上兴起的新学科;论工作条件,是借用“大跃进”年代突击修建的陋室;论设备,大部分是从各处七拼八凑弄来的旧仪器;论人员,绝大多数是年轻人。然而,他们开展工作三年后,就研究成二十三项新技术、新方法,获得十项重要成果。
有人问他们:为什么能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取得这么多成果?室里的年轻人说:我们有一位优秀的学科带头人——黄翠芬。
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
“不行,一定得把你的名字署上”。
“工作是大家做的,我不过尽了领导者的责任,还是照‘老规矩’办吧。”研究室主任、六十三岁的女教授黄翠芬和副教授马贤凯,在室主任办公室里为一篇论文署名问题争执着。
去年年底,研究室攻克了“乙型肝炎核心抗原”这个课题,取得了国内首创的成果。这项研究从选题、试验直至小批量生产,黄翠芬倾注了心血,况且论文的资料由她提供,文字经她多次修改、审定,按说她的名字署在论文上是理所当然的。黄翠芬却一再坚持按“老规矩”办事,她耐心地说服了马贤凯,删去了自己的名字。
以别人为主完成的论文不署自己的名,是黄翠芬一条不成文的规矩。研究室先后发表四十多篇论文,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在她的具体指导下或经过她的反复修改而写出来的,有些本来是刊物或出版社约她写的,她让给了年轻人,连同自己积累的资料一并送给他们参考。而在发表时,除三篇被作者偷偷加上了黄翠芬的名字以外,其余的均没有她的名字。同志们过意不去,一再把她的名字加上,但她只要发现了,就立即抹去,并总是诚恳地说:“工作是大家干的,应该多调动同志们的积极性。至于我嘛,组织上给我的荣誉够多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视个人名利淡如水,看党的事业重如山。”
“视个人名利淡如水,看党的事业重如山”,是黄翠芬从事科学事业拚搏向上的动力。在她的身上,个人利益和党的事业得到了统一。
1950年,这个旅美华侨的后裔、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获得者,舍弃了在美国名利双收的优裕条件,和爱人周廷冲教授冒着被抓去坐牢的危险,花掉了几乎全部积蓄,藏在一条走私船的舱底,在海上漂泊了五十六天,才回到祖国的怀抱。
当遗传工程这个七十年代的新学科在世界刚刚兴起时,她就瞄准了这个方向,办起了全军第一个分子遗传学研究室。为了更新知识,1981年,她拿出近千元的积蓄买了一张飞机票,来到离别三十一年的美国。她在美国有十多家亲戚,她都没去看一看,一头扎到华盛顿国立卫生研究院学习进修。一个面包、一个水果的午餐,加上东西半球的时差和紧张的科研工作,使六十来岁的黄翠芬身体有点吃不消了,靠着打针支撑。半年时间,她参与的两个科研项目取得了成果,并发表了两篇论文。回国后,把价值一万多元的仪器和试剂又全部贡献给了她的实验室……
把“小炉匠”请出实验室
1982年初,研究室送到国内外进修学习的三十多人陆续回来后,一个个都钻进各自的科研项目中去了,使这个新成立的研究室成了几个互不协调的摊摊。黄翠芬不安了,她认为搞现代科研,靠那种各守一摊、不协作、不交流的“小炉匠”式的做法是不行的。她决心把“小炉匠”请出实验室,把大家组织起来,形成强有力的拳头去攻关。
当时,黄翠芬手头正抱着一项在美国酝酿好的研究课题,这在国内还属于空白,凭她的才华和精力,搞成功是有希望的。然而她没有把自己的位置固定在一个课题里。当时室里没有领导,自己还不是室主任,但强烈的责任感,使她勇敢地担负起组织、指挥全室人员攻关的重任。
去年夏天,马贤凯副教授主持研究的“乙型肝炎核心抗原”项目,出现了可喜的苗头,需要组织大批人马协同攻关。让一批人放下自己的试验,去给别人当配角,行吗?作为科研第一线的指挥者黄翠芬,显示出无私的品格和果断的作风。她和有关同志商量,决定暂停八个研究项目,动员全室人员为这项科研服务。下马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她自己的课题,原来六个人的研究小组,最后抽得只剩下一个人。她自己也为这个新项目四处奔波,甘当配角。这种为人表率的自我牺牲精神,比讲大道理更有说服力和号召力,别人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全室很快抽出了二十人参加会战,连一位年过半百的副教授也愉快地放弃了自己心爱的题目,给别人当上了配角。
全室人员的有力配合,使“乙型肝炎核心抗原”的研究很快获得成功,填补了我国的一项空白。他们还把这项成果由实验室迅速扩展到临床应用,在全国、全军推广。这样快的速度,这样大的效益,在国内是少见的。
当研究室的同志谈到这个问题时,你会听到这样的议论:“如果没有黄翠芬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不打破‘小炉匠’的传统做法,这项成果别说半年,就是两年、三年能够做出来就算不错了。”
在学术上不能搞一个人说了算
“我们的意见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我们的见解才是正确的”。
围绕确定什么样的研究方向,在研究室成立后的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上就陷入了这样的僵局。大家都把目光投向黄翠芬,希望她拍板定案。然而,黄翠芬的发言却使人意外:“遗传工程是门新学科,我虽然有些想法,但也没有把握,咱们还是先调查调查再说吧。”
两个多月过去了,黄翠芬和其他七路人马先后满载而归,他们了解了大量的情况,翻阅了国内外大量有关技术资料,写出了九份调查报告。黄翠芬经过逐份研究,仔细推敲,反复召开学术讨论会,在集中群众智慧基础上,才确定了研究室的科研方向。
黄翠芬就是这样,她从来不把自己摆在特殊的位置上。在她领导的人员中,有的是她的学生,有的是她多年的助手,论年龄有的和她的孩子相仿,论资历有的是刚步入科研门坎的学生,但他们都敢于在黄教授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时还为一个问题争执不休,甚至否定她的意见。而她认为,创造性的思想往往酝酿在活跃的讨论和争论之中,这种活跃的民主气氛,正是事业成功的希望所在。她曾多次对大家说:“在学术问题上不能独断专行,一个人说了算。同志们能够对我的意见发表不同看法,是相信我,而不是冒犯我。”
 1982年5月,室里的部分人员正在加紧进行一项有关乙型肝炎的课题研究时,地方上的一个科研单位却捷足先登,搞出了成果。人家已经走在前面了,我们应该怎么办?黄翠芬经过多次考虑,决定“下马”。她这种想法得到全室几乎所有人的赞同。可是,从事这项研究的两个年轻人却提出了不同意见。按说,黄翠芬根据绝大多数人的意见,可以立即拍板,但她认为,不能简单地搞少数服从多数,有时真理可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她和两个年轻人进行了交谈,感到他们的见解很有道理。条条大路通罗马嘛!说不定可以从其它方面去突破。黄翠芬毅然改变了“下马”的决心,热情支持年轻人继续干下去,并为这个项目四处奔忙,找资料、寻血源。在她的支持下,这个研究项目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取得了属于国内首创的研究成果。
处处为年轻人寻找向上发展的空间
去年8月的一天,研究室的会议室里,一个三十岁出头的女同志,正站在讲台上手持教鞭讲演。担任“结果判定”的黄翠芬,一边耐心听讲,一边不时地打断讲演者进行一番指点。
这个讲演的主角叫李安丽,是“文革”中毕业的大学生。对这株生长在贫瘠土地上的弱苗,黄翠芬浇水松土,处处为她寻找向上发展的空间。有些重要科研项目让她参加,研究中碰到难题和她一起分析研究,寻求办法,搞出成果后,又帮她修改论文,并推荐到有关杂志发表。如今,为了推广“核心抗原”这项属于国内首创的研究成果,研究室举办了由军内外一百多个医疗、科研单位派人参加的学习班,黄翠芬觉得这是培养锻炼中青年的好机会,便把包括李安丽在内的几个年轻人推上了讲台,和他们一起研究讲义的结构和内容,对讲稿作了反复修改,并专门听取他们的试讲,使这些年轻人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
黄翠芬觉得,作为科研战线上的一个老同志,不能迷恋于自己写几篇论文,出几个成果,更不应陶醉于人们对自己的赞语,而应在屈指可数的年华里,把知识传授给年轻人,培养出一大批年轻有为的科技人才。
就是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她在任何风浪面前都没有动摇。“文革”中的1969年,黄翠芬随同所在单位搬到外地山沟里,她顶着“白专道路”的压力和闲言碎语,办起了英语和业务学习班,不顾白天繁重体力活的劳累,晚上挨门挨户地把年轻人请到“教室”。1978年,筹建分子遗传研究室时,她把全室的年轻人送到国内外十多个研究单位进修,而自己却把筹建的事务性工作承担起来,每天骑着自行车,跑材料,要设备,整修实验室……
“作为一个领导者,就要象细心的园丁,研究每个年轻人的特长,为他们寻找向上发展的空间”。对于包括副教授在内的四十多个同志,黄翠芬了如指掌,都能根据他们的特长,安置在恰当的位置上。对青年人,除了让他们从基础工作做起外,还指定专人以师带徒,适当增加“营养”。对业务上拔尖的中年人,敢于打破论资排辈的界线,让他们担当科研项目的主角,压担子,给任务。对那些有缺点的同志,既看到他们的问题,经常不断“敲打”,又挖掘他们的长处,使其得到充分的发挥。
室里有个中年助理研究员,工作马虎,有时做出的结果让人不放心。而黄翠芬既看到他的缺点,又挖掘他的长处,认为他思路活,肯钻研,实干精神强,主动把他放在自己负责的研究课题组里,放开手脚让他干。最近,这位中年助研的实验做出了结果,但连他自己也觉得没有把握,想换个材料重新研究。黄翠芬没有听取他的意见,而是准备让别的同志重新鉴定一下。她认为,对年轻人的创造决不能草率行事,哪怕有1%的可取之处,也应支持他继续下去。这不仅对工作有好处,更重要的是可以保护年轻人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奋发向上的自信心。
现在,在黄翠芬的研究室里,中年人成了骨干,青年人成长起来了,就连曾改行做了十三年行政工作的一个中年人也搞出了成果。
×    ×    ×
黄翠芬的事迹在人们心中激起了浪花,黄翠芬的精神和风格受到人们的称颂。她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被总后勤部树为先进个人标兵。最近,总后勤部党委作出向黄翠芬学习的决定,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又发布命令,授予她“模范科学工作者”的光荣称号。“作为共产党员,应当视个人名利淡如水,看党的事业重如山。”在荣誉面前,黄翠芬还是这样回答。(附图片)
  黄翠芬(左四)在主持学术会议。      
      程勇 鸿懋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