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书卷气 《书林》五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0-11
第8版()
专栏:

  书卷气
  《书林》五年
  唐弢
我对书有感情,因此对以谈书为主的刊物也有感情。
前些时候在一个座谈会上,我说:现在的杂文书卷气太重,生活气息太少,往往从书本上引几句话,联系一下当前生活,发几句牢骚,便完成了一篇杂文,几乎成为一个公式。这样的文章缺乏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发自内心的激情,当然写不好,也不会有什么实际效果。有人由此得出结论,说:某某是反对书卷气的。这真是“失之毫厘,差以千里”了。
我至今仍然不赞成没有社会生活实感、光有“书卷气”公式的杂文,但我不是说杂文一点都不能有书卷气,更不是反对一切书卷气。有时候对书卷气我倒反而是偏爱的。北京有两个刊物,一个叫《读书》,一个叫《文史知识》,上海有一个刊物,叫《书林》,都不是学术刊物,但都有点学术性;大专家写小文章。读来娓娓动听,引人入胜。那特点是什么呢?我以为就是书卷气。
社会是一个复合体,它是由各种各样不同因素组成的,但又往往各有所适,各得其宜,需要有书卷气的时候,就是应当有点书卷气,刻舟求剑,不过显示其自己的无知,——或者不过一个书呆子而已。书呆子决不会有书卷气。象孔乙己那样,摇着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它可以引起孩子们一阵哄笑,却不会有别的什么。
刊物也象人一样,有个性,有特点。有的人有书卷气,有的人却俗不可耐。即使时时刻刻在谈诗论文,抚琴作画,或顾影自怜,讲自己怎样和莎士比亚一起吃黄油面包,也仍然市侩气十足。也有人风骨挺拔,神采俊秀,望之俗念俱消,油然生爱慕之情;而且谈言微中,一开口便使人涤尘解惑,说明修养有素,这就不是偶然的了。
就刊物而言,这不仅在于编者,也许更在于作者,然而编者毕竟是主要的调配人。
我并不认为上举的刊物都已做到了这一点,不过他们总的方向是朝着这个的。只是偶尔失检,也会头脑发热,不但改变味觉,甚至发出一阵阵令人难闻的羊膻气。
我愿刊物多一点书卷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