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象列宁那样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欢迎《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的出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0-12
第5版()
专栏:

象列宁那样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
  ——欢迎《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的出版
  苏绍智
列宁是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领袖,他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列宁同时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理论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列宁把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密切结合,使之相互启发,相得益彰。他随时总结经验教训,从来不认为自己一贯正确。他在自己的著作和演讲中多次提到“我犯了一个错误”,“我觉得很对不起俄国工人”,等等。他从来不惜根据新的情况,修改自己过去的论点。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年,他还在极困难的条件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作出初步的总结,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列宁成功的秘诀集中到一点,就是: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他一生信守不渝的箴言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提出了许多需要解答的新问题。西方社会民主党人如伯恩施坦、米勒兰之流,脱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寻求答案,陷入了修正主义的泥坑;另一些人受教条主义的束缚,企图从书本中寻求答案,在现实面前表现无能为力。列宁则从实际出发,总结了资本主义新发展的五大特征,指出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阐明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即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和社会主义在一国胜利的可能性,终于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夺取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在战争与革命的风暴里,在苏维埃政权建立的初期,列宁创造性地回答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出来的一系列新问题——作为新型国家的苏维埃政权、执政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作用、工农联盟、过渡时期的经济和政治以及文化革命,等等。这些问题都关系到革命后的俄国如何建立新社会、新经济、新文化。面对所有这一切问题,列宁不受教条主义的束缚,也不拘泥于自己先前的论述,而是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不断地去探索新的答案,开拓通向胜利的道路。正是根据对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取得的经验教训的不断总结,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一系列创造性的贡献。
如果说我们对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和社会主义革命论相对地研究得还较多的话,那么,对列宁关于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却研究得较少,特别是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列宁生命最后几年里对社会主义建设所作的初步总结研究得更少。
在1918年春以后,革命后的俄国面临着一连串的危机:城市饥荒,运输和军队的瓦解,外国干涉和内战。在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里,当务之急是最有效地把整个后方,把全国人民和有限的资源动员起来为前线服务;需要强调和实行高度的集中统一。从这个实际出发,列宁毅然地把原先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设想的革命后实行巴黎公社式的自治和民主的形式,代之以严格的高度集中的形式,而且认为无产阶级专政应由无产阶级政党来执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国家取得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的胜利,证明了布尔什维克党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功。但是,战时共产主义的一些措施是否带有普遍的意义?直到目前还是一个受人重视并认真讨论的问题。
在战争结束以后,农民和工人阶级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表现出不满情绪,列宁率先提出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用说服的办法代替战时所采用的军事命令手段,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国家历史上第一次经济体制改革,涉及的问题相当广泛:放松农民贸易自由的条件,准许私人工业家开设小企业,运用租让政策,充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加强商业,扩展城乡间的商品流转,巩固工农联盟,提高农业作为恢复和发展工业的前提,等等。今天,不少学者包括苏联学者认为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应该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不能简单地看作是进攻前的短暂的退却。这个问题同样成为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1922年秋,列宁患重病。但他在病中并没有停止自己的工作,反而有时间去回顾苏维埃俄国建国以来所走过的道路,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初步的总结。苏维埃俄国取得的胜利令他欣慰,而大量存在的问题又使他不安。他看到了国家机关还严重地存在着旧机关的残余,国家机构过分膨胀,苏维埃和党面临着官僚化的危险,某些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专横、无能并日益脱离人民群众,有些人(包括斯大林)变得如此粗暴以至不仅在私人交往中,而且在公务上也变得难于合作。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措施:全党应该把改革和改进苏维埃机关看作头等重要的任务;建立各项工作的个人负责制以反对官僚主义和拖拉作风;建立党、国家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检查制度以反对任何个人的专横独断;注意挑选人才,国家机关的领导者应该具有出色的吸收人才的能力,并具有检查他们工作的相当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不相信说空话、说昧心话的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保障城乡劳动人民文化水平的疾速提高,巩固他们之间的联盟;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合作制已逐渐成为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的可靠的和唯一正确的途径;反对大国沙文主义,始终以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义务作为研究和制定党的民族政策的出发点;世界历史的一般规律不仅不排斥自身发展在形式上的特殊性,相反恰是应该以此为前提的。总之,列宁在生命的最后时期,由于认真地思考了当时苏维埃国家的实际情况,总结了经验教训,因而提出了极为丰富的思想,包括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防止权力过分集中的思想,党和国家机关民主化的思想,反对官僚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即使在今天也有极为重大的意义。但是,由于列宁患重病后不久逝世,这些光辉的、足以克服当时苏维埃国家存在的许多弊病的思想被保密、封存甚至被篡改,终于发生了列宁所担心的事件。这些事件不仅对苏联党和国家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且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有很大的影响。
列宁一生写了大量的著作和论文,还有无数的演讲、报告、决议草案、批示、指示、命令、书信以及各种提纲和草稿。这些文献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
《列宁全集》中文第一版的全部出版,对于我国人民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第一版是依照苏联编辑的《列宁全集》俄文第四版译出的。俄文第四版是在1941年到1945年出版的。由于苏联当时的政治历史条件,文献中的忌讳之处难免被删、节、改,甚至根本不予收入。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虽然又补出了五卷,但遗漏之处仍有不少。因此,在《列宁全集》中文第一版内,有大量的列宁文献没有被收录在内,特别是前面所说的列宁患重病和逝世前不久的有关文献更显不足,这对于我们研究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特别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列宁晚年思想,增加了很大的困难。
1958年到1965年苏联新编的《列宁全集》俄文第五版,收载文献九千多篇,比第四版多收五千多篇。近年来,苏联又开始出版《全集》俄文第五版“附册”三种、《列宁文集》三卷(发表新的列宁文献一千二百篇)。此后还要出版多种。与《列宁全集》俄文第四版相比,估计文献数量要多出六千多篇。《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以这些俄文原件为基础,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自行编译,全部译文并依据最新版本的原文重新作过校订。《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收集列宁文献的篇幅比第一版增加三分之一以上。而且其中大量是十月革命以后的有关国务活动的函电。这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列宁思想中过去比较被忽略的部分,特别是前面所提出的当前所关心的问题,确实有重大的意义。因此,我们决不能把《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看作单纯的再版。新增加的文献连同精心重译的文献都应该看作是崭新的文献,值得我们一读再读。我们热烈地欢迎《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的出版。让我们象列宁那样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