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富民政策架金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0-13
第5版()
专栏:心里话

  富民政策架金桥
我们村地处赣东山区的老革命根据地,和芒坳村隔水相望,坐落在黄水河之滨。几十年来,两村群众耕种四千多亩土地,来往全靠一座近百米长的简易“铁索桥”。桥在高空摇晃,木板腐损脱落,过桥的人常有摔得伤筋断骨的,有的甚至造成终生残废。每逢春汛山洪暴发,桥被冲坏,群众只好乘船或趟水过河,仅近几年就淹死五人,冲走耕牛四头。被洪水冲走的粮食、农药、化肥、竹木等,更是难以计数。
我们多么渴望修建一座沟通两岸的大桥啊!
在1978年以前,全村户均收入只有三百五十元,人均收入不到一百元,少数农户还缺吃少穿,修桥只能是空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实行了富民政策,几年来,我们山村发生了巨大变化。1983年人均收入提高到二百七十一元。社员陆续添置了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用品,家家有存款,户户有余粮。我们富起来了,修桥的愿望可以实现了。1983年11月,我们两村群众筹集资金七万四千多元,加上县民政部门拨给的四万八千元的老区建设经费,便开始动工兴建大桥。现在,一座长一百一十米、宽五点五米的三孔四墩大桥架起来了。
这样,两岸群众通行安全了,群众生产、生活也方便多了。真是:“三中全会路线好,富民政策架金桥。”江西宜黄县黄陂乡中田村
邹菊生 口述
   县民政局 吴方灿 吴允辉整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