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神州何处不飞歌——全国职工“建设者之歌”创作歌曲调演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0-13
第8版()
专栏:群众文化

神州何处不飞歌
  ——全国职工“建设者之歌”创作歌曲调演侧记
  本报记者 解波
全国性的职工创作歌曲征集、评选和调演,从今年4月起,只花了不到半年时间,便有二万五千多首歌曲呱呱坠地,几百名职工业余歌手云集北京,纸上的音符插上声音的翅膀响彻万里晴空。这是偶然的奇迹吗?不,它是九州方圆盛开的无数职工文艺之花结出的硕果。
上海有个电站辅机厂,今年年初参加全市性的“青春歌会”,二百零四名职工拥上歌台,分四个声部合唱,一举夺得了奖品。这次,他们创作的歌曲《当我们走在工厂的大道上》,又荣获一等奖。绝不是音乐之神垂青他们,而是他们热爱音乐活动。厂里年年举办歌咏比赛,车间个个成立歌咏队,连青年工人的政治轮训班,也每周安排两节唱歌课。职工们有的提早上班,挤时间参加学歌;有的新婚蜜月期间,清晨还去公园练声;有的出差在外,随身也携带歌谱。那首得奖歌曲的作曲者朱鸿政是位铣工,白天劳动,晚上作曲。为了不打扰妻儿的酣梦,他常常痴坐在楼梯上,借助暗淡的路灯,捕捉美妙的旋律。
这样的工厂决不是凤毛麟角。山东莱芜钢厂一年一度的“钢城歌咏比赛”,已经有七年历史;四川川棉一厂的“每月一歌”教唱活动,也跨过了三个年头。河北华北制药厂,自编大型组歌,五百多名职工登台演唱,多气派!千千万万建设者自己写,写自己,自己唱,唱自己,大大开拓了歌曲的表现领域。翻砂、锻造、榨糖、刻字、地热发电等等劳动,过去很少和艺术结缘,如今也融入了歌声。
这歌声是劳动的歌声,也是时代的歌声,那种简单化、口号式的劳动歌曲越来越形单影只,代之而起的是用美的旋律讴歌美的劳动生活。“如果把生活比做美丽的湖泊,你们就是洁白的小天鹅。”这支歌唱旅馆服务员的歌,如清泉,似山风,是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建设者们对平凡劳动的礼赞。辽宁抚顺矿区的创作歌曲《煤城迎来了沙拉干追》,荣获一等奖。抚顺是满族的故乡。这支歌曲用满族音乐,抒写满族姑娘被煤城的美所吸引。煤和美之间能画等号吗?怎么不能。别以为一提煤矿就是黑不溜秋,一提矿工就是傻大黑粗。如今的抚顺煤矿,花香馥郁、流水潺潺,书声歌音交织成迷人的小夜曲。两位词曲作者李忠凯、李玉良都是煤城人,从他们心田流出的歌就是美的明证。
这一首首出自心灵的歌,谁能说,只有业余水平呢?维吾尔族歌手、建筑工人纳斯尔丁能歌善舞,既会作曲,又会导演,已经活跃在新疆业余文艺舞台上整整三十五个春秋,赢得了“业余演员、专业水平”的赞语。也许,这是一位才华出众、不可多得的艺术人才。那么,再看看拱土而出的青年歌手吧!上海电表厂二十六岁的包装女工叶茵,在音乐学院业余进修近五载,今年在上海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超越所有专业和业余歌手,独占鳌头。还有一个有趣的数字:这次广东来京的十位业余歌手,调演结束后,其中四位将成为专业团体的演员,四位将进入音乐学院深造。随着全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专业和业余,中间还会存在不可逾越的界限吗?
这哪里仅仅是歌曲创作、演唱方面露出的喜人兆头。11月中旬,全国职工美术、书法、摄影展览又将在太原开幕……
是谁说过:“由于分工,艺术天才完全集中在个别人身上,因而广大群众的艺术天才受到压抑。”
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在我们国土上,两位革命导师一百多年前诅咒的这种现象,正在日益消褪;一轮崭新的朝阳,正在喷薄欲出……(附图片)
  上海的叶茵演唱《布浪里的银燕》
陈志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