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左云新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0-14
第2版()
专栏:

左云新风
  吴象
山西雁北地区的左云县,隔长城与内蒙古毗邻,风沙大,灾害多,无霜期短,昔称“不毛之地”。1958年曾以“左云之风”闻名遐迩,那股在“左”倾思想影响下刮起的歪风,对高指标、高估产、高征购的错误起过推波助澜的作用,造成了广泛的严重后果,更使全县人民吃了大苦头,长期摆脱不了“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困境。1978年,人均收入只有七十二元,人均负债五十八元。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左云沉重的历史车轮终于转上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左云充分发挥地广煤多两大优势,持续五年全面大幅度增产。1983年,全县在工农业总产值、粮棉总产、财政税收等方面都比1978年翻了两番,人均收入增长到六百一十三元。今年可望进一步增长到八百元以上。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商品生产的发展,文教卫生事业的突飞猛进,全县的物质生产面貌和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党风正了,社会风气好了,安定团结的局面日益巩固,致富讲风格、丰收讲贡献的好人好事到处涌现,蔚然成风。这是八十年代的左云新风。
文明村的“五好社员”
8月20日上午,我们来到离县城七十多里的廖家堡村。这个村基本上实现了“五无”:无偷盗、无赌博、无打架斗殴、无违法犯罪、无封建迷信活动。
一个六十来岁的老汉,主动热情地同我们打招呼,我们就请他当向导去访问附近的农户。一连看了五六家,家家吃得好,穿得好,式样新颖的家具不少,有的还有收录机、电视机。社员们喜笑颜开,眉飞色舞。我们一面参观一面同老汉交谈,才知他叫李景如,是个有名的“大社员”。因为他1945年就参加了八路军,入党早,资格老,有战功,复员回村后很受尊敬和优待。过去他倚老卖老,好吃懒做,缺米少柴伸手要,一年四季不弯腰,白得集体四百个工,有便宜还想多占点,谁也惹不起。尽管如此,他日子过得并不宽裕。1982年开展文明村建设,党支部找他谈心,鼓励他发挥老党员应起的作用,他醒悟了,转变了。常常鸡不叫就带领孩子们下地,太阳落山还不回家,一年产了万斤粮。他尝到了勤劳致富的甜头,劲更足了,1983年粮油收得更多,加上育苗、养马、养羊、喂猪、喂鸡,总收入一万五千多元。他热心扶弱助贫,用拖拉机义务为二十多户社员送肥、拉料,还帮孤儿康根根盖起三间新房。他重新赢得了全村的尊敬,被评为“五好社员”,上了光荣榜。
李景如的变化引起了我们浓厚的兴趣。他却说:“我这不算啥,村里变了的人多着哩!不信咱们到李成寿家看看去。”于是我们又到了李成寿家。李成寿四十七岁,出身贫寒,从小替人放羊。1979年得了场病,发高烧说胡话,家里人没去请医生,却请来了神汉为他“祛邪”。病侥幸好了,他却中了“邪”——封建迷信的“邪”。他是个聪明人,一眼看透神汉骗人的鬼把戏,心想这是个既轻松又赚钱的行当,便故意不戳穿神汉的伎俩,反而学了那套神仙“诀窍”,自称“凤禄彩”大仙附身,装神弄鬼,愚弄病人。先后有八个县八百多人到他的“神堂”求医,闹得乌烟瘴气。自从村里实行了大包干,人们忙着勤劳致富,李成寿的市场越来越小,“财神”离他越来越远,队干部上门找他讲政策,指出路,劝他改邪归正。1982年春,他砸烂了大仙牌,重新拿起了放羊鞭。羊多、粪多、粮多,责任田也种好了。1983年,他成了养羊专业户,全家收入近万元。他拒绝卖高价,坚持把菜羊平价售给国家和社员,被评选为“五好社员”、县劳动模范。
左云县这两年生产发展快,社员收入高,村容村貌一新,社会风气大变。“五好社员”越来越多,还有不少好媳妇、好妯娌、好邻居。象廖家堡这样的文明村,左云已有一百四十四个,超过总村数的一半。
“没有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就谈不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敬老院,并不是陌生的新东西,可惜过去在有些地方它只是个摆设,甚至成为讽刺。左云县张家场乡的敬老院才真正显示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两排新瓦房坐落在菜地与花圃之间,室内阳光充足,宽敞明亮。每间房有两套新被褥,成双的油漆床头柜,成对的电镀折叠椅,痰盂、洗刷用具齐全,还有食堂、电视室、游艺室。这里住着十六位高龄的鳏寡老人,有的已经九十四岁了,吃、穿都按当地较高的标准供给,还配备了六位热心的服务员。
张家场还有个气派不小的文化中心,有高大宽敞的露天舞台,两旁有图书室、讲座室、电视室、游艺室、广播室。每逢节假日,文化中心都举办球类、棋类、射击或歌咏比赛。业余剧团上演古装戏或现代戏,锣鼓铿锵,热火朝天。社员们说,有吃的,有穿的,有花的,劳动回来还有听的,有看的。
这个乡的敬老院和文化中心办得好,原因很多,但主要是因为乡党委、乡政府舍得花钱,也善于花钱。敬老院的修建和开办花费了七万元,文化中心先后投资九万八千元。拿这么多钱办文化事业、公共福利事业,在前些年是不可想象的。现在生产发展了,乡镇公共积累多了。乡党委书记对此体会很深。他说,“没有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就谈不上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左云县近几年经济发展快,很重视办电、办交通,基本已做到村村通电、通汽车。相比之下,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规模仍显得不足,水平也低。这是长期的贫困、落后造成的,决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县委已认识到这一点,正在努力迎头赶上。近两年,用于教育事业的经费,每年都在一百万元以上。对于左云这样一个只有十万人口的县,应该说是个可观的数字了。今年全县已普遍实行小学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8%。对成年文盲实行有奖有罚的包教制度。从外地聘请中学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有些富裕的大队,学生考上中学、大学还有奖金。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破除迷信,大胆创新,在原有彩色差转台的基础上,又花二十多万元添置了一些必要的设备,由原广播组的人员因陋就简,边学边干,办起了个“左云电视台”,配合本县实际工作,反映本县好人好事,讲授科技知识,播放乡土文艺节目,受到群众欢迎。各乡一有新事,都主动联系,要求派人采访录像。现在全县平均六户一部电视机,看电视已成为农民的一个生活内容。农民的眼界开阔,思想政治工作好做了。
奔向小康的强大动力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并不意味着物质文明发展了,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地也就发展了。实践证明,如果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就会失去理想和目标。
有两个突出的例子。水窑乡大路坡大队1981年人均收入就达到一千元了,但是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党支部不关心农民富裕以后有什么新的需求,结果旧的陈规陋习复发,封建迷信、赌博斗殴等不良现象重新抬头。与此相反,井儿沟乡上张家坟大队党风正,民风好,人心齐,干劲足。一步一层楼,年年往上升。1981年人均收入达到一千二百元,1982年一千五百元,1983年两千五百元。集体经济雄厚,社员生活富裕,耕地、整地、运输、脱粒等基本上都实现了机械化。党支部重视农民富裕以后新的需求,大抓文化教育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新盖文化楼、教育楼,成立科研小组,农民子女考上高中奖三百元,考上大学奖五百元,实行社员退休制度和五保户营养补贴制度,还办了澡堂,购置了电影机、照相机,使社员不出山沟就能洗澡、照相、看电影。
大路坡和上张家坟的对比使左云县委认识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两个文明一起抓。于是,县委决定把建设文明村和评选五好家庭、五好社员的活动,作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形式和方法。
精神文明建设,核心是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实行联产承包制后,有些地方曾出现“包干到了户,用不着党员和干部”,“实行定包奖,不用抓思想”的误解。针对这一点,左云县在建设文明村、开展“双五好”活动中,从抓党支部做起,要求党员深入开展带头致富、帮穷致富活动,做执行政策的带头人,大胆改革的先行人,科学致富的引路人,帮困扶贫的贴心人,敢管歪风的正气人。
左云县近几年的变化,为贫困落后的县走向富裕文明提供了一个榜样。可以相信,将有更多的贫困县,把两个文明一齐抓的左云新风发扬光大,在战胜贫困的同时,与单调、枯燥、封闭、愚昧的旧式农村生活告别,满怀信心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附图片)
  左云县农村剪影
  张家坟大队一农家新居。
  张家坟干部群众讨论远景规划。
  廖家堡大队农牧双丰收。
   《雁北地区专业户、重点户画册》摄影组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