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南极在召唤——访集训中的我国南极考察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0-14
第3版()
专栏:通讯

  南极在召唤
——访集训中的我国南极考察队
本报记者 杨良化
这些天来,北京体育学院的运动场上,出现了一支老中青组成的奇特的“运动员”队伍,他们所学习的课程也出奇的广泛:从各类体育锻炼,到地理、气象、生物、航海、建筑、运输知识,还有安扎帐篷、步话机使用、抢险救生、消防灭火等专门技术的训练……。这是即将远渡重洋的我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这些天,他们正在这里进行出发前的最后训练。
南极,是目前地球上唯一没有定居人口的大陆,也是全世界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地方。近年来各国科学考察的结果表明,南极所具有的独特环境,为许多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极其优越的条件,被称为是“解开地球奥秘的钥匙”和“天然科学试验圣地”。积极地参与南极考察工作,有重大的意义。正在集训的这支由五十来名成员组成的考察队,就是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委托,即将开赴南极并建立第一个中国科学考察队的尖兵。
考察队队长郭琨告诉记者:根据南极气候规律和我国现有条件,考察队必须在1985年元旦前后至2月下旬的两个月左右时间内完成从选址到建站以及多项科学考察的繁重任务。由于当地条件所限,不可能有更多的人员参加登陆,因此无论是数百吨货物的卸船、运输,还是平地、挖坑、修路、设营,还有数百平方米多幢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的建立,都主要靠考察队员自己来完成。郭琨说,队里的每一个成员,不管你原来的职业和身份是什么,在南极洲都要成为意志坚强、体力充沛、技术熟练的多功能施工人员,要能经受特殊条件下的严峻考验。
为了完成这一艰巨任务,考察队制订了严明的奖励、惩罚条例,以半军事化方式组织起来,实行了严格的纪律;后勤装备、装船运输、登陆卸货、建站施工、科学考察等每一个环节,都按照系统工程方法做了严密的准备和安排;每一个登陆人员在离船登陆直至离站返回期间所要承担的任务,也都做了分工。在这里,一切都是按照南极的要求去做。为了准备充沛的体力和耐力,集训队员们每天天刚亮就要跑上几千米,下午还要进行剧烈的球类和其他体育锻炼。连吸烟、吐痰等细节,也都实行了严格的限制性规定,以保护南极环境……
在训练营地,记者结识了许多颇有献身精神的队员,听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他们中间,有多次随同外国考察队登上南极的国家海洋局第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董兆乾、吕培顶、颜其德,科学院地理所的张青松,气象科学院的陈善敏、卞林根等“老南极”,还有许多从未下过海的年轻人。他们当中,最年轻的是气象科学院助理工程师蒋维东。这个十九岁的小伙子今年秋天刚刚从南京气象学院毕业,分配到气象科学院的南极气象研究室后第一个任务就是去南极。小蒋豪迈地对记者说:“有人劝我别干这个行当,否则要把一辈子的青春丢在南极冰原上,可我爱南极的事业,我准备至少去南极二十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