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把天真活泼还给孩子——记上海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教育改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0-14
第5版()
专栏:

把天真活泼还给孩子
  ——记上海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教育改革
  本报记者 蒋涵箴 肖关根
下午三点多钟,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背着书包回家。他们中间的大部分已经在学校完成了当天的作业,小部分没完成的同学,回去后也只要做半小时就足够了。这所小学按照“三个面向”的方向,从低年级着手,以“少、精、活”的原则改革课堂教学,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改革的由来
这是小学校里的一种普遍现象:新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常常跑到幼儿园向老师诉苦,说上学是件苦差使,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许多小朋友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后,不适应小学的紧张生活,身体明显消瘦,病假率上升。有的学生害怕上小学,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
看到这一切,老师们内疚,深感片面追求升学率对青少年一代的摧残。他们提出,把天真活泼还给孩子,让儿童从单一的注入式的课堂教学和作业堆里解放出来。从1978年起,他们在不触动现行教学体系的前提下,从事单科改革,控制作业量,限制测验次数,但始终没找到改变现状的根本出路。
小学教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是一个整体,只有从整体出发进行改革,才能冲破旧的体系。今天,科学技术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成果,可是,由于受现行教学体系的局限,青少年一代很难及早了解和接触当代最新的科学技术。要在课堂上增加新知识、新信息,就要大胆地“减”,减少知识课的时间、减少学生的课内外作业、减少考试测验。一天的课时是有限的,有了“减”,才能有“增”。在社会上追求“升学率”的浪潮中,老师们下决心“减”,这需要勇气和办法。
从1981年秋季起,该校从一年级开始进行全面教学改革,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开展课外活动。
改革的措施
改革的起步是为一年级的小学生设计新的学习生活。老师们在调查中发现,幼儿园大班用于教学的时间仅占儿童一日在园时间的24%,大部分时间是用于活动和休息。而一年级教学时间占学生在校时间的69%,回家还有成堆的作业。孩子们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就好比登高遇上了陡坡,为了减小陡坡的坡度,他们砍去了一部分文化课的时间,例如语文由每周十二节课减为六节,把这部分时间用来上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
语文课时砍掉了一半,这会影响教学质量吗?该校实践经验证明,在课时减少后,通过教材教法的改革,并不影响教学质量。老师们精心安排学生喜欢的教学内容,创造学生喜欢的教学气氛,设计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把分散、孤立的知识集中起来,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成为既有联系又有兴味的新教材。如在教一年级看图学词学句《秋》这一课时,老师就增加了春、夏、冬三幅画。让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语,仿照课文“秋,秋天到,天气凉,菊花开,树叶黄”的句式,说出了“春,春天到,天气暖,桃花开,树叶绿;夏,夏天到,……”等。学生开动了脑筋,积累了词汇,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教得多并不一定就是教得好。低年级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只有十五至二十分钟,抓住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一段时间,把基本概念讲透讲清,余下时间不打疲劳战,不作简单的重复,而是变换教学形式和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状态。该校在教汉语拼音时,尽可能把枯燥的声母韵母与学生的游戏和唱歌结合起来。语文老师把拼音字母填入《阿童木》的歌曲中,小学生非常爱唱,原来小学生对学习辅音字母非常厌烦,唱了这支歌,他们再也不头痛了。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样能较好地完成教学大纲。按大纲规定,一年级汉语拼音的教学需要四到五周(每周十二节),而他们只用三周(每周六节),经过验收,合格率达到99.1%。
经过改革,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但是另一个问题出现了,学生放学后在马路上玩,相互追逐,致使不少双职工家长十分忧愁。
新矛盾的产生使老师意识到减轻学生负担之后,应该把教学改革的内容从课内扩大到课外,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1983年春季起,该校进一步改革课时表,以“教学时间少,教学内容精,教学方法活”的原则改革课堂教学。一、二、三年级学生上午上课,下午上一节自修课,然后全部参加课外活动,内容由课外兴趣活动、学科兴趣活动和少先队活动三大类组成。
学科兴趣活动不是课堂教学的简单重复,而是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提高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在趣味数学课上,老师通过火柴棒游戏、拼图形、列算式等多种形式的训练,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既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运算知识,也锻炼了他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科兴趣活动为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修养。在书法课上,学生与文房四宝交上了朋友;由钢琴、电子琴、手风琴、木琴等组成的小乐队,能协调地演奏新乐曲。两个课堂以多样化的内容,充实了儿童的学习生活,促进了儿童才能的发展。
改革的检验
1981年进校的一年级新生是改革的试验班,这些学生是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招收的,所在地区文化水平属于中等,现在这批小学生已进入四年级。华东师范大学的教师对其中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科学测试。结果表明,虽然该校压缩了课堂教学时间,但是与课堂教学质量密切有关的语言智商和操作智商,超过了上海市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
该班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等指标的平均值,也全部超过了上海市区和全国同龄学生的平均水平。卫生部门对这些学生进行一周的大脑疲劳程度的测试表明,学生大脑工作能力的波线基本不变,而有些学校学生大脑工作能力的波线急剧下降。这说明丰富多采、生动活泼的学校生活,使学生大脑一直处于良好的状态。
上海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的老师们找到了从小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路子,他们的探索精神是可贵的,成绩也是显著的。他们的经验在教育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