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把青年人推上去——访南京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韦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0-15
第3版()
专栏:

把青年人推上去
  ——访南京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韦钰
  本报记者 朱维群
“为了加快我国科学事业发展,必须重视学科带头人年轻化的问题。现在老一辈科学家在推我们中年人上去,我们中年人要想到推青年人上去。我们这批人被‘文革’误了十年,现在冲击科学高峰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因此有责任帮助青年人在比我们更年轻时就发挥出骨干和带头作用”,“科学界如果一代促一代,就会愈来愈年轻;如果一代压一代,就不可避免愈来愈老化。”南京工学院副教授、四十四岁的中年科研工作者韦钰9月间在江苏省科协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发言,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共鸣,博得热烈掌声。许多同志兴奋地说:“讲得好,讲到点子上了!”
一支年轻的科研队伍
韦钰,1981年在西德亚琛工业大学进修期间,顽强拚搏,只用一年半时间就完成了一般要三、五年才能完成的电子学博士论文,从而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工科电子学博士。她取得学位后,考虑到国内建设的紧迫需要,毅然把科研转向自己比较陌生的生物医学电子学。1982年初她回到国内,在南工党委热情支持下,从应届毕业生中选拔了四名青年助手,主持建立了生物医学电子学研究组。他们从一间旧教室、一台微型计算机和四千元经费起家,边筹建,边科研,边扩大队伍,在两年多内购置、研制了二百五十万元的先进仪器设备,将科研小组扩建成研究室,今年9月正式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系。
记者来这里采访,最突出的感觉是:韦钰领导的队伍太年轻了。全系二十三名教师,平均年龄三十岁出头,除了九名中年人,其余都是1982年后毕业的大学生。系科研教学秘书、设备秘书、实验室主任都只二十多岁。他们自己也说:“我们这儿有三多:共青团员多,符合征兵年龄的多,没成家的多。”
依靠这些“嘴上没毛”的小青年当主力,仅半年就做出了国内第一张实验性微波断层图,有三篇学术论文参加全国交流。去年,这支小小的队伍有三项科研成果鉴定后投产并运用于临床,填补了国内空白,除一项未赶上评奖外,两项获得省科技奖。他们的图象重组理论及成像技术在国内居领先地位。这一年中,他们还完成了十八个毕业设计指导任务。韦钰说:“来了青年人,我们马上就给任务,不让他站着看。在任务分配上我们不搞论资排辈,不管中年、青年,谁有本事谁当课题组长。”今年,他们在为明年招生进行紧张准备的同时,承担了三十多个毕业设计任务和十二项国家科研任务。每项科研都有青年人参加,其中有四项由青年人担任课题负责人,预计今年能完成三、四项。
不久前,一个兄弟院校的几名研究生参加了韦钰他们的成果鉴定会,联想到自己多年未能进入科研角色,眼红了,坐不住了,回去找导师谈了一晚上,要求放手给任务。那位老师后来见到韦钰时感慨地说:“你那里青年人上去了,对我们也形成压力啦!”
给青年人压担子
韦钰的记事本上,除了记有系里重大活动,还有每位青年教师的科研、学习和思想情况的简要记录。她翻着记事本对记者说:“青年人当然也有不足,主要是知识面不够宽,缺乏科研经验。他们的长处是接受新事物快,精力充沛,一旦有了正确方向,很快就能做出成绩。我们科学界主要倾向还是对青年人长处估计不够,对他们成长速度估计过低。中、老年同志应当敢于放手给青年人压担子,同时运用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在和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联系,帮他们选准方向,尽快进入冲锋的前沿,避开无谓的摸索与重复。”
今年9月,系里在西安有一项重要实验任务,原计划由韦钰和另一位中年教师带三名青年教师出马。但正赶上省政府派韦钰出国考察,另一位中年教师也因故无法成行。韦钰考虑再三,决定就让这三名青年上阵。他们的阵容是:领队二十八岁,技术负责人二十岁,还有一名是尚未来得及报到的应届毕业生,二十岁。要不要增派一名中年教师加点“保险系数”?韦钰认为,这样做无必要,搞不好还会造成青年人的依赖心理,可能连原有水平也发挥不出来,她决定不增派。出国前她和三名干劲十足的青年人详细讨论了实验方案,提出自己酝酿已久的设想,又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了预测。最后还加上两条纪律:“到了那里,第一不许吵架,第二要服从当地领导指挥。”这三名年轻人到了西安,不仅完成了比预想更复杂的任务,获得优良的技术鉴定,而且在当地应邀讲授微机课程,商讨进一步发展技术协作的方案。他们的能力和工作态度受到当地领导的一致好评。
把青年人推上去,不仅要破除社会上种种陈旧观念,还要破除这些观念在青年人身上造成的负担。韦钰不容忍青年人以“年轻”为由而畏葸退缩。今年初,她把一项计算机部件试制任务交给1983年毕业的小杨。小杨自来这里一直不敢独立工作,这次更是小心翼翼,连开电源也要有人在身边照看,一心巴望1982年毕业的“元老”们有空领自己搞,结果磨蹭了两个月还毫无进展。韦钰严厉批评他:“为什么只相信只比自己早一年的人而不敢相信自己?第一步不敢迈,就永远不会有第二步,第三步。这个任务,非你完成不可!”小伙子没了退路,壮起胆子上,结果只用两个多星期就搞成了。
韦钰心里有一种紧迫感。对每个青年同志,心里都有一个通盘考虑:有的知识面比较窄,要逼他打开思路;有的研究兴趣过于宽,要引导他适当集中;有的经过初步锻炼,应尽快为他创造出国进修的条件……。在她主持下,已先后选送五名青年教师出国学习。
最近韦钰去美国考察,对国际上科学界大量起用新人有了更深的感受。她对青年教师们说:“这次我去的一家著名计算机公司,科研人员平均年龄只有二十三岁,他们中有许多人已经作出了重大成就。你们可不能再盲目地以为自己‘年轻’啦!”
带出团结的作风
韦钰有一个信念:克己奉公,团结协作,是我国科学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优势。在新建的系里,起始就要在青年同志中带出这样的作风。在她的模范带动下,这个系无论是谁,外出开会或出国考察获得的资料回来都向全系汇报,供大家参阅,不搞个人私有。各人之间、各组之间不搞技术封锁,谁遇到困难,大家都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协助寻找解决办法。有些青年教师在调整项目时把自己搞了很久的方案、自己积累的经验和资料详尽地交给接替者,使后来的同志很快就获得成功。
科研成果署名是近年来使不少科研单位头疼的问题。韦钰坚持,不搞论资排辈,不搞照顾性署名,是谁做的就报谁的名字。去年公布的三项成果,韦钰从选题到攻关都作过具体指导,但她只在一项从始至终参加实际工作的成果上署名,而且排在青年人的后面。韦钰说:“指导的责任我要负起来,但成果上决不能都挂我的名字。如果把资历、名望当成署名的主要根据,那青年人就没有出头的日子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