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自立晚报》文章指出 台湾农业成为“政治”牺牲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0-15
第3版()
专栏:今日台湾

  《自立晚报》文章指出
  台湾农业成为“政治”牺牲品
本报讯 台湾《自立晚报》10月2日刊登一篇题为《忍令农业成为外交“牺牲品”?》的文章说,当局十多年来大量进口农产品,直接打击台湾的农业发展及农民生产意愿。台湾的农业及农民成了外交、政治下的牺牲品。
文章说,“政府”在过去十三年内,投资一千一百多亿新台币发展农业;同时却又从国外进口价值十倍于这个数字的农产品。这两个相互矛盾的政策所造成的结果是——岛内农业的成长几乎停滞,农民所得赶不上物价指数上涨及通货膨胀率,所得一年不如一年。
在1970年之前,台湾的农产品大量外销,不但赚取外汇来抵偿进口工业原料和产品的外债,同时,低价格的粮食及廉价勤劳的农村劳力,提供了工商业发展的有利环境。
然而在1971年之后,农产品大量进口,每年进口成长率达到23%。漫无限制的农产品进口数量,取代了国内农产品的市场地位,国内农民的生产大多血本无归,被迫废耕或转业。
比如,1975年澳洲产品大量倾销,使台湾的酪农户从二千五百多户减为三百多户。目前乳品自给率仅10%左右。大量进口玉米,导致甘薯种植面积从四十年代的二十多万公顷,缩减至1983年的三万六千公顷。岛内小麦的种植面积,亦由二万多公顷缩减至目前的一千公顷。
《自立晚报》的文章说,尽管有一些专家促请“政府”适当的控制农产品进口,但是实际情况几乎失去了控制。目前,台湾大宗谷物采购团正在美国大量采购。“立法委员”蔡友土在质询中指出,“全世界没有一个地方象我们一样,将国内的农产品市场,完全开放给外国,培植外国农业,却牺牲岛内农民”。农业专家也指出,“国(岛)内的农业农民,成了外交、政治下的牺牲品”。
《自立晚报》最后指出,“政府”基于“政策需要”,不但鼓励厂商大量采购美国农产品,而且连国(岛)内过剩的农产品外销,也要受到美国的政治压力,例如食米外销东南亚,便受美国之压力而订定限额。 (泰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