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一个农村开拓者的典型形象——读中篇小说《燕赵悲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0-15
第7版()
专栏:文艺评论

  一个农村开拓者的典型形象
  ——读中篇小说《燕赵悲歌》
  李希凡
蒋子龙,是以写工业战线的“开拓者”家族而蜚声文坛的。他的《乔厂长上任记》一发表,很短的时间内就风靡全国,在社会生活里形成了“乔厂长旋风”,其影响又何止于工业战线!这篇《燕赵悲歌》,也正是由于乔光朴的威名而闯进作者的创作思维的。小说开头的“引子”里,有这样一段记述编辑与作者的对话:
“他们没有包产到户,已经是千万元富翁了!也不叫大队,而是农工商联合公司,公司经理是个当代怪杰,他叫我带信给你,原话是:‘五年前我们看了《乔厂长上任记》,当时的副大队长看了四遍。我佩服蒋子龙。但是,乔厂长不如我胆大,乔厂长不如我’!”
我不觉堆出一脸苦笑,心里涌起万千滋味。自从乔光朴这个冤家来到世界上,给我惹下了多大的麻烦!乔厂长五岁,我四年未得清静。心想,今后也许不会再有这样的风波了。怎么又冒出一个胆子更大的乔厂长,而且又是点名叫号地和我挂上钩。
这是“乔厂长旋风”出现的新的更为奇特的文学反响,显示了乔光朴的形象在历史新时期的深刻的典型意义。所谓蒋子龙笔下的“开拓者”家族,如果不具有四化创业者这样的时代精神的内涵,哪能如此深情地激动了这位老东乡的“当代怪杰”,以至使他的副大队长把《乔厂长上任记》读了四遍呢?“乔厂长不如我胆大,乔厂长不如我”,这位老东乡农民的豪迈宣言,不也透露了蒋子龙在廓大“开拓者”家族的形象喻义么?
《燕赵悲歌》写了一个大队粉碎“四人帮”后如何在原大队党支部书记武耕新领导下创业致富,开拓社会主义新路的历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全面贯彻农业生产责任制以来,广大农民解放思想,打破了限制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各种条条框框,对中国农业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创造,不仅使我国农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貌,也在逐渐改变着城乡之间的差别和距离。更为深刻的是,这场变革也打开了中国农民智慧的闸门,涌现了大批多才多艺的专业户,还出现了能与城市经济部门进行竞争的多种经营的农工商联合公司的经理人才,或可称之为名副其实的农民企业家。他们在短短时间内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向时代和历史提出了新的课题。农村的这种惊人变化,不仅发生在富饶的南方,更为重要的是,在贫瘠落后的北方土地上,也不断地闪现出这样的璀璨的明珠。《燕赵悲歌》中所写的这个“他们没有包产到户,已经是千万元富翁”的大赵庄,就出现在华北平原上。《燕赵悲歌》在表现手段上,虽采用了报告文学的某些“形式”,但它又不是报告文学,而是小说,所以尽管它所描写的人和事,可能有真实生活中某些素材原型或影象,但作品的情节和形象,却是经过作家创作思维的充分典型化了的艺术真实。
《燕赵悲歌》最突出的成就,是塑造了一个当代新型农民,或者叫做“农民企业家”武耕新的形象。比较起蒋子龙笔下的那些工业战线上的“开拓者”,如霍大道、乔光朴、车篷宽等,武耕新的形象有他自己的特色。如果说对于那些从革命战争年代走过来的工业干部,作者集中笔力写了他们在十年动乱后忧国忧民的紧迫感和一颗共产党员的火热的心,写了他们如何在百废待兴和复杂的形势里艰苦地开创新局面,那么,这武耕新的形象,却是作者在更为错综复杂的历史与现实的生活际遇里,开掘出来的一个富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新型农民的形象和性格。它既经历了我国农村经济长期缓慢发展的历史磨难,又强烈地反映着历史新时期广大的农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追求。
武耕新生长在贫穷的北方农村,他是地道的农民,文化刚够“人之初”的水平。从1958年以来,武耕新当过大队主管会计、大队副支书、生产队长,以至这现任的支部书记。可以说,“大跃进”以后我国农村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他都亲身经历了。在蒋子龙的笔下,这个已经声名显赫的武耕新,并没有被塑造成先知先觉的完人。《燕赵悲歌》开宗明义第一章,那“历史的回顾”,虽写的是武耕新的“自省”,但它又何尝不是作者通过这历史的叙述,对我们农村工作的“左”的失误,巧妙地做出的一个形象的“小结”?大赵庄所经历的种种,不也是整个中国农村的写照么!武耕新不能超然于历史之外,“大跃进”、“小四清”、“文化大革命”,学大寨先治坡后治窝,一桩桩,一件件,都有着他的磨难或耻辱的印迹,但也都没能治了大赵庄的“穷”字,倒把社员折腾得肚里怨气越聚越大。“四人帮”倒台了,开了三天群众大会,社员们给他提了三百条意见,一人一把箭,都拿他的胸口窝当了靶心。武耕新不是圣徒,他也曾满腔孤愤幽怨,在夜色凄迷、寒气逼人的地头,活象幽灵一样“整整转了三宿”。当他重新回到使他怨气冲天的会场上,灾难的历史就只变成了这样几句简要的结论:“我不怨天,不怨地,不怨上,不怨下,就怨我自己没有真主意,明白得太晚了!如果大家信得过,我还想再干三年,大赵庄要是不变个样儿,你们可以用唾沫把我淹死,可以把我送进县大牢,也可以掘我家的祖坟……”这言词深刻地表现了此时此境中武耕新的闪光的精神面貌,它是屡经磨难而不改初衷的忠诚共产党员发自内心的呐喊,又是在党的历史新时期总任务的感召下,勇于闯新路的四化创业者的充满豪情的誓言。这武耕新,的确不同于霍大道、乔光朴或车篷宽,他指挥的不是现代化工人,也没有现代化机械工业供他驱使。武耕新始终面对着的是,摆不脱“穷”字的农民和贫瘠的盐碱地。他也曾领导群众进行过多次改善命运的奋斗,但是,那条“以阶级斗争为纲”并赶着大伙走“以粮为纲”的路,却不仅使他自己蜕了几层皮,也使得大赵庄越斗越穷。可他是共产党的支部书记,党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搞合作化,不就是要使中国农民摆脱千百年来贫穷落后的命运,走上富裕幸福的道路么?而几十年的惨痛经验教训告诉他,“要想发富光靠修理地球,土里刨食是不行的。”贫穷落后的中国农村,虽没给武耕新带来多少现代化的文化教养,但多年来的基层工作,也开阔了他的眼界。“曲折使他升华了,灾难洗净了他的灵魂。”武耕新被“封闭”的智慧从此打开了闸门。蒋子龙也正是从这里开掘了他这位主人公的心灵世界。这个地道的农民,这个“不平常的平常人”,就这样脱颖而出,“成为老东乡一带几乎无与匹敌的新型农村的领导人”。
在武耕新“治下”的,仍然是那盐碱花花的大赵庄,也仍然是那三千多口人,但三年后的生活与精神面貌却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呵!盐碱窝里的土坯房不见了……住宅是清一色的红砖大瓦房。村北有占地三百亩的两个大养鱼池;村西是工业区、变电站,机声可闻,白烟袅袅;村南是三百亩果园,梨花白、桃花红……每一个农民的家庭,现代化的生活设备——彩电、冰箱、洗衣机以至新式空调等高档货一应俱全……
是的,武耕新如何领导大赵庄农民致富创业的过程,在《燕赵悲歌》的情节里,并没有着重地去写。作者往往采取“取巧”的方法,在每章的开头做必要的交代。因而,我们在小说情节的具体描绘里所看到的,只有第十节割芦苇,写了他们最初的奋斗,但作者却不放弃在任何细节里——那怕是林元秀梦境和武耕新两小无猜的往事——突出、烘托、映照以至反衬他的主人公的鲜明的个性与形象。红花还要绿叶扶持,作者在塑造武耕新形象的同时,也并未忽略精心刻画大赵庄各种人物的不同性格,武耕新一家,林元秀自然是作者重点要写的人物,而大儿子明理、大女儿明英,甚至包括用笔不多的小儿子明伟,也都写得个性鲜明,令人难忘,更不要说大赵庄那些当权的群雄们,如武耕田、李汉忠、刘心远、张万全、马胜锐,作者往往几笔勾勒、简短介绍,就能活画出他们活泼泼的性格。但是在我们的时代,还少不了能人当主角的历史安排。在第三章第十一节,作者有意安排了一个龙虎风云的“碰头会”,集中地展示了大赵庄生活激变后的干部们的精神风貌和个性风貌,而在作者的笔下,这又何尝不是一个众星捧月的场面呢?不管马胜锐怎样的能能梗,刘心远多么有心计,张万全如何万能能,他们都只是武耕新手下的一员将,都在他运筹帷幄之中。尽管他们的自我感觉已经同历代农民的意识大不相同了。他们身居重职,掌握着几十万乃至几百万的资产,盘算的也不光是自己的一家一户……但是,使他们低首心折,领导他们走上这条道路,并能对他们量才使用的,不正是先前的大队支书,今天的农工商联合公司的经理武耕新么!他正是他们中间最强烈地改变了农民意识的代表。小说第十二节,在他的“书记官邸”举行的博览会和交易会,多么生动地写出了新农村创业者武耕新的开阔的精神境界!他的深谋远虑,他的长远规划,岂只是要改变小生产的农民意识,简直是宣告着向城市的挑战!新农村创业者的形象,近几年来在小说特别是报告文学中,的确写了不少,但是,能够以丰满的形象、鲜明的个性,以及强烈的时代精神,跻身于“开拓者”序列的典型画廊,应该说,蒋子龙笔下的这个由乔厂长联接起来的武耕新的形象,确可称得起还是第一个。
创业维艰,社会生活是错综复杂的。但是,善于用雄浑的笔触在广阔的时代环境的不平静的波涛中,塑造破浪前进的开拓者的形象,又是蒋子龙创作艺术的一个特色。一切想在某些方面打开新局面的人,在我们目前的社会生活里,还不可能不遇到抵制,甚至顽强的阻力,何况武耕新所要改变的还有农民的生活和农民的意识。武耕新的这种独树一帜,哪能不招来怀疑、妒恨以至排斥、打击?斗争是复杂的,也是尖锐的。千百年来的习惯意识,十年动乱的后遗症,多少年来“左”的政策在农民思想上留下的余悸,伴之以现实的不正之风,能够允许武耕新这样不合“格调”地改变农民生活,改变农民意识,塑造新型农民的形象么?不是连蒋子龙自己,都对他创造的这个“武耕新”产生了“恐惧”情绪了么:“这是个危险人物,我的笔跟他搅在一起,将来说不定有麻烦。”和武耕新同住医院的“高级干部”谢德,就看不惯这位农村“土皇上”。据说谢德并不“反对”包产到户,只是反感农民一有钱就“耀武扬威”、“腐蚀城市”、“污染社会”!武耕新与谢德在病房的那场十分尖锐的思想交锋,多么意味深长地写出了这斗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生活,哪有个尾声呵!”谢德的那份《以“土皇帝”自居向钱看》的“内参”,已经向该地区各单位散发了。只不过,今天的大赵庄农民政治神经不再那么脆弱,他们形成了“一股势力”,也有了“自卫的力量”;至于武耕新,他已经不知蜕了多少层皮,何况生活又给了他“第三只眼睛”——思想和智慧。历史是难于逆转的。既然乔厂长能走向全国去上任,那么,武耕新的“燕赵悲歌”,也一定会汇合成当前我国农村生活的主调,因为武耕新已经以他成功的实践证明了他是社会主义“四化”大业开拓者家族的一员,一个当代农村开拓者的典型形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