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开架选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0-15
第8版()
专栏:

开架选书
  冯其庸
很久不到王府井新华书店去了,倒不是因为忙,而是因为我的眼力不好,隔着柜台老远地看架上的书,实在看不见,去了也没有用。带着望远镜去看吧,又未免有点夸张,会引人侧目,所以只好不去。最近因事过王府井新华书店门口,顺便又走了进去,却大吃一惊,原来几个月不去,已大大变样了。变化最大的是拆除了那拒人于三米之外的柜台,一下子把读者与书的距离拉近了,读者可以在书架前任意选书。对于我这样目力不济的人来说,等于是拆除了障碍,可以纵观无碍。我不由得从心底里涌起一种兴奋的情绪。我看到许多年轻人都站在书架前静悄悄地翻书,神情专注,意态自得,我也赶忙挤入行列,一架一架地浏览挑选,正是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给……。
走在回家的路上,不禁使我想起三十六年前的往事。那时我在上海读书,一有时间,我就喜欢到福州路的旧书店去翻书。那时书架前是根本没有柜台的,读者完全可以任意翻看。福州路的旧书店我都很熟悉,而最熟的是温知书店,经理叫王兆文,现在仍在上海古旧书店。那时我正在留心词学,撰写蒋鹿潭年谱,我把福州路的旧书店逐家逐架地“普查”过一遍,搜集到了一批清代咸丰年间聚集在淮海一带的词人的集子,其中还收到了蒋鹿潭自藏的《水云楼词集》,上面钤有“水云楼”的图章,至今我还珍藏着。
在这些旧书店里,不仅可以看书,还可以坐下来喝茶、抄书。关于版本方面的知识,还可以随时向书店的店员请教,他们都是几十年从事书业,目见手经的书很多,对于版本非常熟悉。所以那时的旧书店,不仅仅起了书店的作用,它还起了图书馆的作用。到图书馆去,还有一套借书手续,要费时间,到书店里去,就象进了图书馆的书库,既可以拿来就看,又不会浪费时间。据我所知,有许多学问家,都是与书店结了不解之缘的,已故的郑振铎、阿英、谢国桢等先生无不如此。鲁迅当年也是喜欢跑旧书店的,只要翻翻他的日记就可以了解。所以书店实在是我们的一个重要的文化阵地,它也是一所培养人才的学校,业务知识好的店员,其实也就是读者的老师,他们也起着培养人才的作用。
记得解放初期,这种好风气还保持着,我常到琉璃厂、隆福寺等地旧书店去看书,后来还到宴乐胡同、国子监的中国书店服务部去看书,书店里有好多位老店员,实际上也可称得是版本方面的老专家,其中有一位叫李保纬的老同志,我经常向他询问版本方面的问题,得到他很多帮助。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书店也学起了“高筑垒”的办法,把读者“垒”在书架之外两三米远的地方,读者只可远距离瞭望,不可亲近,这样久而久之书店与读者的关系,也就仅仅剩了买卖关系了。象我这样目力稍逊的人,就只好干脆不去了。
一阵改革之风,忽然把书架前的“高垒”吹掉了,我又看到了许多青年读者逐架选书,倚架看书,神情专注,如饥似渴的情况,不由得由衷的高兴。如果全国大大小小的书店都这样办,不等于突然增加了千千万万所图书馆和学校吗?这实是书业改革中方便读者的好措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