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8阅读
  • 0回复

工人欢迎像《龙须沟》这样的作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03-18
第5版()
专栏:读者来信

  工人欢迎像《龙须沟》这样的作品编辑同志:
我们是一群印刷工人,也有几个是校对员、警卫员、通讯员和勤务员,大部分是北京人。我们都看了话剧《龙须沟》,后来还开了一个漫谈会,交换了一下意见。大家认为这是一个好戏。
《龙须沟》好在哪里呢?我们觉得主要有这样三点:
一、《龙须沟》表现了城市劳动人民的生活,这对我们大部分人是十分熟悉的。戏里的角色都演得很像,仿佛不是我们的同院邻居,就是我们的亲戚朋友,有的甚至很像是我们自己。我们当中,有的就是在北京的大杂院里长大的。大杂院,“穷八家”,各人有各人的行业。解放前,大家整天奔波,还“揭不开锅”,每家人家免不了要像丁四夫妇一样吵架。我们亲眼见过地痞流氓怎样欺压人民,有的还亲身受过他们的欺侮。像勤务员戴秀清吧,她的哥哥就曾经被两个流氓找过岔子,挨过打,坐过牢,几乎弄得家破人亡。她说:“我一看见冯狗子,就恨死了。”我们当中,有的还在龙须沟那儿住过家。像勤务员王德泉吧,他在解放前,曾经在那儿当过三年织布学徒。他说:“那儿哪是人住的地方啊,一下大雨,就像黄河决了口一样,一片汪洋大水,房塌屋倒,砸死人,淹死人,西瓜皮、青菜、垃圾、杂物,冲得满街都是。水一退,炕上,窗台上,爬满了蛆。那个苦劲儿、脏劲儿,以前谁知道啊!现在,老舍先生写出来了。”
二、《龙须沟》写出了劳动人民高贵的品质。这种高贵的品质特别表现在阶级友爱上。这个小杂院里,一共住了四家,大大小小九口人,却很团结互助。遇有危难,甚至拔刀相助。就拿最落后的王大妈说吧,逃大水逃到茶馆里的时候,她抱着包袱,挽着篮子,叨念着丢在家里没有带来的烙铁。可是,当丁四家吃不上饭的时候,她赶紧送去了半盆棒子面。
三、《龙须沟》写出了新旧社会的不同,和新社会怎样改造人。在旧社会,地方那么脏,那么臭,国民党政府还要收卫生捐。在新社会,人民政府“还没要钱,就不言不语地来修沟”了。在旧社会,好人吃不开,程疯子被气疯了,不能登台卖艺;在新社会,他找到了事,还在庆祝大会上说快板。在旧社会,冯狗子狗仗人势,欺人打人;在新社会,他改邪归正,积极工作。在旧社会,丁四喝酒吵架,不务正道;在新社会,他当了工人,夫妻也和美了。所有这些改变都是因为人民推翻了旧政权,建立了人民政府的原故。《龙须沟》在表现这一主题时,并不一般化,它不像有些戏一样,台上来了一个穿灰制服的干部,就算是政府属于人民了。我们从赵老头当了政府委员、刘巡长当了派出所副所长这两件事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政权的根本改变,而这也恰好说明了人民政府是人民自己作主的政府。
我们欢迎《龙须沟》,欢迎像《龙须沟》这样的作品。我们希望这个戏在城市中劳动人民居住的地方普遍上演,更希望文艺工作者多多地写出像《龙须沟》这样的作品来。
此外,我们对《龙须沟》还有几点小意见:头一幕是在解放前,第二幕是在解放后,其间还缺少明显的交代。我们建议在两幕之间,加一过场,用鞭炮声,解放歌曲等效果来表示这个改变。其次,黑旋风被捕了,政府究竟如何处理,最好也要暗示一下。因为我们恨死了这些反革命分子,十分关心他们的下落。最后二嘎子在解放前,出出进进似应挎个篮子,表示他是检煤核的,全剧就只他一人没有事干,不像劳动人民的儿子。
黄文龙、刘敬杰、张恩铭、禹平、方开平、徐景弼、张居生、李培安、吴润堂、胡仲康、杨春长、张恩林、戴秀清、王德泉等共三十二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