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我国第一座沙生植物园缺人缺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0-17
第3版()
专栏:来信

  我国第一座沙生植物园缺人缺财
甘肃民勤县境内有我国第一座“沙生植物园”。它坐落在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接合地带一个名叫“西沙窝”的地方,是由在这里与风沙搏斗了二十五年的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的同志建成的。过去这里“平沙万里绝人烟”,如今成了绿林参天、花团锦簇的大花园。它为我国开展荒漠植物科研、教学以及国内外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场所,为中外众多专家、学者所瞩目。
然而,沙生植物园缺人缺财,不用说进一步发展了,连维持现状也日渐艰难。
第一,科研经费得不到保证。从成立治沙站到建成沙生植物园,国家花了大量投资,科研技术人员和职工付出了很大代价,获得了可喜成果:在沙漠深处建起了面积达一点五万亩的治沙综合试验站,营造了梭梭、沙枣、杨树、花棒、毛条、柽柳等沙生乔灌木林六千多亩,已搜集种植了二百九十八种沙生植物。可是,自从1981年9月开完鉴定、验收沙生植物园的会议之后,至今三年,上级再也没有给这里拨过科研专用经费,致使一些项目的试验、研究,被迫中断。
第二,一些中年知识分子夫妻两地分居问题至今没有解决。几年来,这个共有九十九名职工(其中科技人员和化验、实验人员共五十二人)的科研单位,只解决了十名工程师以上的和研究人员的家属户口问题。不少同志认为:内地或沿海有些地方,千方百计地广泛吸收人才,对于解决科技人员的家属随迁问题,早已不在话下;而对边远的甘肃省,尤其是对常年累月地奋战在条件异常艰苦的风沙线上的知识分子,为什么不能适当地放宽这方面的政策规定呢?
第三,生活中的许多具体问题,亟待有关部门关心、解决。例如:职工子女一上初中,就得到十八公里外的民勤县城去住校学习,来去很不方便;这里食用的井水,含氟和硫酸镁多,属于人不可多食的“高硬度”水,急需开掘一口一百米以下的深水井,掘井费用需一百二十万元,可是至今无从筹款。
由于存在上述问题,近几年,不但招不到科技人员,连已有的也难留住,已有十名六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相继离开了这个科研单位,新分来的青年知识分子也人心浮动。一些专家指出,重视民勤治沙站和沙生植物园的进一步建设,给苦战在这里的知识分子全面落实政策,倾听他们的呼声,解决他们的困难,刻不容缓了。
王久辛 田恒江 杨传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