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埃塞俄比亚扫盲运动成绩斐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0-17
第6版()
专栏:埃塞俄比亚通讯

  埃塞俄比亚扫盲运动成绩斐然
  本报记者 鲍世绍
9月中旬,记者在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胜利十周年的庆祝活动中,了解到埃塞俄比亚过去十年全国扫盲运动取得的巨大成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埃塞俄比亚历史悠久,具有古老文化,五百年前就有了自己的文字,是非洲大陆在埃及之后第二个最早有文字的国家。然而过去在封建统治下,这个国家多数人不识字,长期处在愚昧无知的状态。1974年人民革命前,全国人口的93%是文盲,成了世界上文盲比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人民革命胜利后,埃塞俄比亚政府十分重视扫盲工作,1979年成立了全国扫盲运动协调委员会,先后组织了十期扫盲班,有一千五百四十万人参加了学习,其中九百六十万人经过考试,已脱掉文盲帽子,从而使文盲的比率下降到37%。
埃塞俄比亚人民群众,对扫盲运动怀有极大的热情。我们到阿尔希大区农村参观访问回到城里旅馆时已晚上十点半了,然而大街上仍很热闹,成群男女来往不绝。据当地朋友介绍,他们是刚从夜校下课回家去。朋友们还说,这种热情、积极的学习风气在全国十分普遍。过去,工人、农民深受没有文化之苦,多数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在一些契约和法律文书上不得不按自己的指印。有时到了法庭,因不知公文写的是什么,无法为自己辩护。在市场上,他们不会算术,常常受到商人的欺侮。人民革命胜利后,他们有了学习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有的人在短短五个月里(一期为五个月)就通过考试,脱掉文盲帽子。
在有三千四百万人口、民族众多的国家里开展这样一个运动,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埃塞俄比亚全国有五十多个部族,据统计有八十多种语言,而占人口94%的人讲十五种语言。过去全国只采用阿姆哈拉语。要使全国人民都能读书写字,就得采用多种民族的文字。于是,政府确定阿姆哈拉、欧罗穆、底格里、沃莱底纳和索马里等五种文字作为扫盲采用的文字,这就照顾到大多数人的语言习惯,使运动开展有了广泛的基础。
埃塞俄比亚开展扫盲运动碰到的另一个问题是缺乏课堂和教育设施。埃塞俄比亚人民除利用有限数量的学校教室外,往往因陋就简,把课堂设在大树底下或草棚里,晚上学习自备灯油。没有教具就利用木材自己制做,还利用农作物的种子、果核等作算术教具。
十年前,只有7%的埃塞俄比亚人有文化,多数属于王室和地主家庭。革命后,要大规模开展扫盲,师资的来源又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政府通过全国性的扫盲机构,动员了工人、妇女和青年组织的成员,对他们进行短期培训后派到基层去从事扫盲工作。学校教师和学生利用假期自愿报名参加这项运动。据统计,扫盲运动头三期,全国有四十多万人到各地任教,促进了运动的迅速开展。
扫盲固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巩固扫盲成果更要花费加倍的力量。埃塞俄比亚政府在城镇和乡村普遍建立起了阅览室,以巩固这一成果。脱了文盲帽子的成年男女利用业余时间到这里来阅读简易读物。在阿西拉市区一个城市居民委员会建立起来的阅览室里,书架上摆着各种介绍科学普及常识和工农业生产常识的一些图文并茂的读物,内容丰富,简单易懂。
居委会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这类读物,读者不仅巩固了扫盲成果,而且还获得了一些科学常识。
目前,埃塞俄比亚的扫盲运动正在向纵深发展。工人、农民有了文化,开始接触现代科学知识,这对采用现代化工具和改进经营管理都起了良好的作用。过去,广大妇女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根本没有学习文化的机会,现在,许多妇女脱掉文盲帽子,学了现代文化科学知识,跟男人一样成为技术工人,参加了各种社会活动。随着文化的逐步普及,埃塞俄比亚过去遗留下来的一些落后的风俗习惯也正被人们所抛弃。(附图片)
摘掉了文盲帽子的成年男女在阅览室学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