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开辟道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0-17
第8版()
专栏:答读者问

  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开辟道路
  〔美〕乔治·怀特
编者按:在美国著名剧作家奥尼尔诞辰九十六周年之际,应中央戏剧学院的邀请,美国著名戏剧活动家、“奥尼尔戏剧中心”主席乔治·怀特来我国导演了根据奥尼尔名剧《安娜·克里斯蒂》改编的话剧《安娣》(改编者:黄宗江)。为此,本报请他向读者回答几个问题。
问:您为什么要来中国导演《安娣》?
答:1980年,我作为中国戏剧家协会的客人曾经访问过中国。从那时起,我就爱上了中国,并产生了在中国导演一出奥尼尔戏的强烈愿望。此后,我们方面也三次邀请中国戏剧界同行到美国访问。在双方交往过程中,我的愿望逐渐变成了现实。早在上次访问时,我就感到如果选择奥尼尔的戏在中国演出,最适合的就是《安娜·克里斯蒂》,因为我那时在中国看了不少戏,其中包括《骆驼祥子》,这些戏使我看到了旧中国是什么样子。
问:您为什么坚持要把这个发生在美国的故事搬到中国的背景中来演?
答:我认为这个故事,父亲和女儿、姑娘和海员的关系是世界性的,是任何国家都可能发生的,也是适合于中国的。我一直是一个学历史的学者,我曾了解到中国人民过去悲惨的令人同情的遭遇。在中国二三十年代,在封建主义统治下,中国父母有卖儿女,其中也有将女儿卖到妓院去的情况。那时的上海是世界上最臭名昭彰的城市之一。因此,我决定将此戏的背景从波士顿、纽约改成中国的上海、宁波,这样就能使中国的观众产生更强烈的共鸣。另外,我也有一个愿望,使世界人民了解到,奥尼尔的戏剧不是仅仅属于美国的,而是具有普遍的意义。当然,奥尼尔写了很多戏是写美国的,但象《安娜》这样写父女关系,写人类感情的,应该属于全世界。这出剧在黄宗江先生、腾岩女士大力协助下,很多细节、情节都尽量做到中国化,同时又不失奥尼尔原作的基本精神。我最不希望发生的事情是,当中国观众看这出戏时,是从中国人角度看美国人。我希望他们做到是一群人在看另一群人。如果我能在这点上取得一点点进步,那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问:在和中国同事的合作中,您的印象如何?
答:我们都是从一个流派下来的,那就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现实主义。我们合作就象艺术上的兄弟姐妹。当然,由于工作习惯的不同,开始有些矛盾,经过调整就好了。对我来说,花这么多时间排戏,已经是一个很大的享受。我发现,参加这出戏演出的所有中国男女演员都是训练有素的,很聪明,有智慧的。和这样守纪律、有才华的演员合作,我感到很幸福。
问:请谈谈您对中美两国文化交流的展望。
答:我希望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会越来越多。现在英若诚先生正在美国导演一出中国戏。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戏在美国演出,有更多的中国导演去美国导演戏。我也希望能有一个美国的音乐剧在中国演出。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也是激动人心的。我本人有这么一个信仰:艺术家们是属于世界的。世界人民需要他们,并通过他们使人类得到交流,从而使世界和平得到保障。我和李明觉等先生一起参加了这个工作,他们都同意我的看法。我们有这样一个信念:艺术家们用的语言是人类的语言,科技人员是用机器的语言,我们是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当然要为人与人之间交流开辟道路。电脑、电子计算机也可以交流,但这种交流绝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的、感情上的交流。(易凯 整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