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河西对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0-18
第2版()
专栏:西北纪行

河西对策
本报记者 吴昊
河西走廊由武威、张掖、酒泉三个地区和嘉峪关、金昌两市组成;两市是解放以后新建的。历史上,张掖即肃州,酒泉即甘州,甘肃由此得名,河西在甘肃的地位可想而知。
如今,河西的干部和群众坐不住了,商品生产的冲击波打开了他们的眼界,如何把商品生产搞上去?河西在寻找对策。
  一
  粮食是河西的优势。但是,也正是粮食,使河西感到不安。去年,三个地区交售余粮十二亿斤左右,到目前为止,只调出了一半。今年新粮收购季节又到了,各处粮仓仍是满满的,卖粮的长龙,农民的怨言,粮食部门的呼吁,各级领导干部挥汗抹额,怎么办呢?
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大搞粮食加工,使粮食优势变成商品优势、经济优势,是河西的第一条对策。三个地区今年不约而同的增加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压缩了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在粮食产量基本不减的情况下,瓜、菜、果、甜菜等产量大大增加。本地市场外,内蒙古、青海、西藏临近省区的市场,已被河西人闯了进去。临近张掖地区的青海省有个海北藏族自治州,约有三万人,是个牧区,过去吃河南的面,安徽的米,现在,张掖已在那里设立了粮食销售点,出售面粉、挂面、点心,并且在与当地有关部门协商,今后把这个地区的吃粮包下来。武威地区根据地区内部的特点,正在落实农林牧、牧农林、林牧农,三种农业的结构,增加种草面积,肉牛和细毛羊的饲养量大大增加。专员李佐栋说:“把农业的优势,转化为农牧林综合开发,把粮食转化为皮、毛、肉、蛋、奶,是武威的对策。”

  如今的河西各县还没有摆脱“高产穷县”的境况。80%以上的县是吃财政补贴的。想办事情,手里没钱。这个矛盾在河西太普遍、太突出了。走到哪里,只要提到搞建设,就会有人提出要钱的问题。一号文件说的无工不富,河西人觉得正是总结了他们的实际。
目前三个地区都有大搞工业的设想,并都已上了一些项目,都在与外地的客商进行引进项目、技术和设备的谈判,三个地区都已经或正在派出考察团,奔赴长江、珠江两个三角洲、胶东半岛以及河北腹地。当前三个地区的某些做法和指导思想,是可取的。比如,张掖地区提出,先上投资少、成本低的小采矿,待有了积蓄后,再干大事情;因为缺少技术和设备,三个地区都是让烧砖、瓦、灰等建材业先上;因为缺少经验和办法,三个地区都注意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就在我们访问酒泉的时候,那里正在召开酒泉经济协作敦煌会议,打出敦煌的牌子,请来十几个省市的技术人员和企业家,其用心,是不说自明的。
农民对“无工不富”,则另有“高见”。他们算帐:要当万元户,只靠出卖粮食和农副产品,是不行的,出售一斤粮,二角钱左右,出售一斤菜,几分钱,出售多少粮食、菜才是一万元呢!酒泉县有个裕固族的蔬菜专业户,叫巴继荣,县里叫他只做蔬菜专业户,他却在发展种菜的同时,花了四万八千元买了一辆雨花牌面包车,要当河西走廊的第一家客运专业户。河西走廊最大的乡镇企业在武威县大柳乡乔坡村,带头人是陈沛,他办的乔坡农民股份有限公司,十元一股,五十八户共入了三万六千股。陈沛最近已挂出天马联营公司的牌子,他要更广泛地吸收社会资金,办更大的事业。过去说: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干部,现在农民的眼睛首先盯着专业户。就在酒泉地区的领导商量到外地考察、搞引进技术的时候,这里的农民已“暗渡陈仓”,引进了一百三十多个项目、五百多个技术人员。

  商业在河西,比起农业的开拓,工业的起步,有明显的不足。各地虽都建起了农贸市场,工业品市场,社员进城的多了,工业品下乡多了,但当地农民在流通领域多限于出售农副产品,工业品下乡的渠道也基本上是单一的。河西人过去是看不起经商的。市场上,当地人经营的多是以劳务为主的饮食业、小手工业,真正贩运服装之类工业品的,却是一大批浙江人、江苏人。古老的丝绸之路,曾是繁华的经济区,不知曾几何时,河西人把经商的传统丢掉了。
如何开发当地的各种货源,也还有待于加深认识、加快步伐。河西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旅游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然而人们很少从赚钱上做文章。各地旅游点都没有录像、幻灯、音乐茶座、酒巴之类赚钱的设施和项目。事实上,有人来旅游,特别是国外的客人,迢迢万里,就是来花钱的,你不让他花,他反而不高兴。
河西还有不少矿藏,有些储量相当可观,目前有的刚刚开采,有的开采出来还找不到销路,象煤,武威地区储量八亿多吨,酒泉地区储量十亿吨,而现在两地区的年产量都是三十万吨左右。嘉峪关市抱着酒泉钢铁公司这个金饭碗,却喊“肚子饿”;该市不足十万人,酒钢的职工家属占了一多半,1971年建市到现在十三年,全市发展了大大小小工业企业十五个,现有工人一千五百人,如今这十五个企业可以说是困难重重,有原料无销路、有销路无原料的占了一多半。酒钢一年用于生活的外购金额大约是三千万元,市内十五个企业只求吃进二百万元,还实现不了。嘉峪关市的同志说起自己的优势有十个,但从优势中得到实惠,却少得可怜。今后这里的工业是离开酒钢另起炉灶,还是以酒钢为中心搞配套服务,还是两者兼而有之,尚在举棋之中。
河西的干部,有些人确实思想不够解放,想问题,办事情,还没有离开过去的老套套,旧框框。过去有人诙谐地说这里的干部有点“土”。在长期的封闭式的经济中,“土”一点,本不足怪的。商品生产一旦以革命的劲头冲上来,“土”就成了前进的障碍。当然,只要肯于进取,积极开拓,在商品生产的风浪里,把“土”冲刷掉,也并不是什么难事,说不定是会水到渠成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