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中国科学史吸引了他——访李约瑟博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0-18
第5版()
专栏:科学家专访

  中国科学史吸引了他
  ——访李约瑟博士
本报记者 王溪元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李约瑟博士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序言中说:“科学史是人类文明史中一个头等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把最先详细地谈到许多中国科学家和他们的成就的一位外国科学家的著作称为“宝库”。其实,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正是一座当之无愧的人类科学文化的宝库,而他自己,正是一位开启宝库的巨匠。
今秋,年已八十四岁的李约瑟博士——世界著名的科学史专家,飞越千山万水,来北京参加历时五天的第三届国际中国科学史讨论会。会前,李约瑟博士愉快地接受了记者们的采访。
李约瑟博士身材高大魁梧,也许由于年迈和案头辛劳,以致有些驼背弯腰。他白发童颜,目光炯炯,话音朗朗,常常使人忘记他是一位生于1900年的老人。
李约瑟博士回忆似的侃侃而谈:
“我这次到中国来,非常高兴……
“我第一次到中国来,是在1942年。我在重庆英国驻华使馆担任科学参赞,住了四年。在此期间,我有机会到各地旅游,与许多中国科学家交朋友,考察研究了一些中国科学史的问题,购买了许多书籍……这些,就成了我研究中国科学史的基础。
“我是1937年开始学习汉字的。那时是三十七岁,在美国一位兼作订书匠的律师家里,偶然见到一本叫作《桔谱》的中文书,有文字,有插图,它象磁石似的吸引了我。我下决心学会汉字、看汉语书。
“我本来是搞生物化学的,对中国科学史发生兴趣,还因为受了一些中国朋友的影响。那时,剑桥大学来了三位中国的准备考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他们是沈诗章、王应睐和鲁桂珍。我要特别感谢他们对我的帮助……”
李约瑟博士讲到这里,不禁使人想起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序言中讲过的一段话。他写道:“对我影响最大的是鲁桂珍博士……她相信:中国,人类历史上的一些很基本的技术正是从这块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只要深入发掘,还可能找到更有价值的东西。”李约瑟博士经过长期的中国科学史研究之后,得出结论说:“在公元三世纪到十三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李约瑟博士谈到《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编写情况时说:“最初,我只是打算写很薄的一本,但后来越写越多。前几年计划分七卷,现在看要写二十卷。现在不只是我写,而是已经有了许多合作者——在全世界有二十位合作者,他们是我的志同道合的伙伴,都比我年轻。我们已经完成十二卷,大约是全书的一半。最近完成的一卷中国农业史,是一位女士写的,她曾幽默地说:‘农业,是跟土地发生关系的科学’。还完成一本《造纸和印刷》,是芝加哥大学的钱存训教授写的,他为此书花费了十五年心血。
“我毕竟高龄了,我想奉行中国道家的观点:希望能活着看到这部科学史的全部完成,但我并不着急——一切听其自然。”
李约瑟博士的话,又使人想起他对中国古籍的广闻博览。仅公元1800年以前的中文书籍,他在写作中就参阅了一百八十多种,其中包括《史记》、《资治通鉴》、《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论语》、《易经》、《武经总要》等。
当记者请他谈谈对中国的现在和将来的科学事业有什么看法时,李约瑟博士不无感慨地说:“我不是一个未来学家,不能预料今后会发生什么事情。科学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它可以超越国界,古代能够互相传播,现在更能互相交流。现代科学从欧洲兴起,并不意味科学只是和资本主义有不解之缘,何况中国有人才,有很多天才。当然,中国需要有更多的科学家。
“总之,中国人在了解自然和控制自然方面,为人类作出过重要贡献。我希望还有到中国来的机会……”
我们望着李约瑟博士离开会场的背影,多么希望他在中国科学文化的宝库中,探求到更多的奇珠瑰宝啊!(附图片)
  李约瑟博士在会上讲话。
廖育群 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