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阅读
  • 0回复

德才补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0-18
第8版()
专栏:

德才补述
严秀
今年8月27日我在本版发表了一篇题为《从曹操的求才令谈到接班人的德才问题》的文章,几天内就有四五位同志当面对我提了一些意见,并嘱咐我最好再补充解释几句。我为此感到高兴。这些意见综合起来不外三点:一是该文有一处强调德的地方没有解释,容易被某些压制人才的人利用,另外两点是认为文末有两个问题比较重要,我却几句带过。全文有些轻重倒置。
上次文章中有这么一小段:“可否因为现在需才孔亟,特别需要有进取、改革、创新精神的人才,就可以把‘德’的标准放松一点呢?我认为绝对不可以。”几位同志都说,你这里没有做具体解释,可能产生副作用。不过,我在这之前是讲了几句今天的“德”,要特别注意些什么的,因为没连在一起,不易引起注意,是我行文零乱引起的。我的根本看法仍然是:进取必须有德,有德才能进取。我说的“德”,在今天的具体情况下,着重的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是否在实际上、行动上坚决拥护并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本身是否“三种人”或维护“三种人”的人,和造反时个人问题很严重,以及至今留恋“文革”、继续搞“文革”的某些做法的人。其他如:以权谋私,违法乱纪,贪污腐化,嫉妒贤能,不顾群众死活,极端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惯于打击知识分子,专搞后门、关系学等,都是群众最恨的,这种人当然不能选为大大小小的接班人。至于其他某些小缺点或本来不是缺点而被人硬指控为缺“德”的,当然不在我所说的无德缺德的范围之内。
其次一点是,对于什么叫做“德”,恐怕要打破一些不正确的旧框框才行。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同志过去长期在“左”的思想、理论、作风的影响下,形成了某些不正确的看法和做法。例如,把不分是非,只知盲目服从、唯命是听的现象叫做“组织纪律性强”,把因循守旧,不求进取,害怕革新,终朝“三一”的人称为“稳健”、“可靠”等(“三一”的解释有几种版本,最普通的是“一杯清茶、一支香烟、一张‘参考’”;还有一种是“一辆汽车、一个秘书,一份念稿”等,都是形容当官不做事的),最可怕的,是把遇事“左”三分(真止于“三分”倒也有限,问题是往往七“左”八“左”,十足还要加二了),专会整人的人叫做“原则性强”、“党性强”等。这几种是常见的,大家最感痛切的,也是属于非改不可的。
第三,我以为我们对“德”的理解必须把它同我们今后长期的根本任务联系起来。对一切人才的“德”的要求,恐怕都要考虑下面这些标准,例如,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决拥护和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拥护和执行正确的创新和改革,大公无私,关心群众,敢于同违法乱纪、贪污腐化、以权谋私、官僚主义现象作斗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决执行党的科技、教育、知识分子政策等。正象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一样,尽管党章上对党员的基本要求并没有具体写上你对这些革命运动应该采取什么态度的文字,但是如果你不积极拥护和参加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能成为一个共产党员或革命者么?
奇怪的是,今天还有人服膺“无才便是德”的歪理,不容许有才能、有见解的人存在。这种人不要说当伯乐,就是千里马在前,也非先把它折磨成跛马不可。这样的人是民族的罪人,人民的罪人,社会主义的罪人,应当转变一下才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