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土默川上的钻天杨——记呼和浩特市中山东路建筑工程公司的崛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0-19
第2版()
专栏:

  土默川上的钻天杨
  ——记呼和浩特市中山东路建筑工程公司的崛起
  本报记者 沈纯
谁能想到,呼和浩特市街道上一个赤手空拳的小工程队,竟能在几年内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建筑工程、设计、技术咨询、建筑材料等部门的经济联合体呢?这里,让我从一个病贫交加、默默无闻的老工程师刘泽澜谈起。
刘泽澜,早年毕业于西北联大专科,专攻测量学。解放后在内蒙古建筑设计院任工程师。六十年代初期他患了严重的胃溃疡,整个胃被切除了。象这样一个半残废、旧社会又有一段经历的“旧知识分子”,在当时那些受“左”的思潮支配的领导人看来,是无法留用的了。他被强令退职,每月只领占工资40%的退休金。一家数口就靠这微薄的收入艰难度日。
1978年春,刘泽澜所在的中山东路街道办事处的干部,动员他出来指导待业青年们搞些小土木建筑。刘泽澜这时年已五十六岁,又身有残疾,但他同意了。街道办事处交给他二十名待业青年,借给他二百元钱,他用这点钱买了些必需的小件工具。就这样,“中山东路建筑工程队”于同年4月18日成立了。开始,他指导青年们为本区居民修烟囱、砌锅台,盖小平房。三个月以后,还清了借款,刘泽澜也开始筹划怎样发展他的小工程队。
要发展,首先得有人才。刘泽澜想起了建筑行业中那些退休的老朋友。有七八位老工程师为他的精神所感召,答应作他的技术顾问。他又请来一些退休的老木工、瓦工。有了技术力量,他就有胆量承担较大的施工任务了。
1980年,中山东路建筑工程队仅用四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五四”商场的三千六百多平方米的施工任务,以工期短、质量好、造价低打响了第一炮。这件事引起了当时的市长的注意,市长亲自找到刘泽澜,把别的工程队不肯接受的重建体育场游泳池的紧急任务交给了他。可是,有些人不相信,说他们一定是搞了些什么歪门邪道吧!市政府派来了检查组,查了一个多月,没有查出任何问题,相反,却发现这个小工程队有不少值得重视的特点。
工程队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大锅饭”和“铁饭碗”。在这里,没有重迭的办事机构,不养活吃闲饭的人。队长刘泽澜既抓生产又抓思想工作。调度员、劳资员、材料员以至工长等等,都是经过严格选拔、精明强干的人。在工资上,严格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办。工人是计件工资,年终考核评议,年初定级,按月浮动;工作在二线的材料员、工长等,定额加奖励;管理干部实行固定工资加岗位津贴。奖励和津贴都不固定,根据收益多少,工作好坏、贡献大小而定。对因不遵守操作规程而影响工作质量的人,扣发奖金。对工作表现不好的人,如经教育不改,就予以解雇。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中山东路建筑工程队在呼和浩特市赢得了良好的信誉。由于信誉好,工程队的作业任务总是饱满的。职工的平均工资比同行业高,职工的福利也增多了,家庭困难和婚丧嫁娶都得到照顾。固定工人还可以向工程队投资入股,个人的命运和工程队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
中山东路建筑工程队重视发掘智力资源。刘泽澜不仅尊重老顾问们的意见,还聘请内蒙古建筑设计院、内蒙古工学院和其他单位的二十多名工程师、教授利用业余时间帮助解决技术问题。
中山东路建筑工程队迅速成长。为了向更高的目标进军,工程队今年改名为中山建筑工程公司,刘泽澜任经理。现有的技术力量被组织起来,创办了中山建筑技术服务部,对外承担建筑工程设计,开展经济技术咨询服务。中山建筑工程公司的发展,就是这样,不怕困难和竞争,锐意开拓进取,宛如土默川上的钻天杨,顶着风吹雨打,不断地向天空伸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