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阅读
  • 0回复

培养“师傅”的学校——记北京劲松职业高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0-19
第3版()
专栏:

培养“师傅”的学校
  ——记北京劲松职业高中
本报记者 蒋涵箴
创办于去年7月的北京劲松职业高中,1987年、1988年中餐班毕业生已全部被有关部门预订录用。今年暑假该校招收一百五十名新生,而报名者将近二千人。这所才办了一年的学校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这倒并不是因为它的升学率有多高,而是它将为首都迅猛发展的服务性行业培养一批有文化、掌握了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者。
劲松职业高中的前身是沙板庄中学,这是一所普通中学,1977年到1982年五年考上大学的学生一共只有十一名。大批高中毕业生学过的知识用不上,需要的本领又没有,只能在家待业,另一方面,国家又急需一大批具有专长的熟练工人。老师们看到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一个个都在家待业,不能为四化建设出力,心中真不是滋味。教育不改革,继续这样办下去,学生们没有出路,老师们没有劲头,学校也没有前途。这所学校从1982年起决定尝试办职业高中班。开始时办了一个木工班、一个服装班。去年7月,在教育部门支持下,原沙板庄中学副校长郝守本,带着职业高中班的学生和老师来到原劲松五中的旧址,创办一所完全的、由教育部门自办的职业高中。
应运而生
办什么性质的职业高中?他们选择的出发点是“社会的需要”,社会急需什么就办什么。该校的领导是颇有远见的明白人,他们预见到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在几年之内将会有较大变化,人民对吃、穿、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发展第三产业前途无量。他们下决心办服务性行业的职业高中。办校宗旨是为首都人民的衣、食、住、用服务。尽管社会上还有人看不起服务性行业,但是办这类专业不必为毕业生的出路担心,即使用人单位一时容纳不了,学生掌握了一技之长,自谋出路的路子也很广阔。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学校设了服装、木工、中餐、西餐四个专业,共收学生三百七十多名。
事实证明,他们的预测完全正确。北京国际饭店正在建设。今年夏天,筹建处的同志为没有地方培养饭店开业需要的中餐厨师而发愁。他们跑了不少地方都没有落实,最后来到劲松职业高中。饭店的同志看到刚学了一年的中餐班学生的操作表演,心服了,当场就拍板,向学校预订了今年招的全部中餐班新生。甚至于1988年的中餐班毕业生,现在还没有招生,也已经被有关单位预订了。西餐、服装、木工专业也是同样情况。尽管职业高中“不包分配,自谋出路”,但是由于办学方向符合社会需要,学生出路也就没有问题。
前店后校
为人民生活服务的职业学校应该怎样来办?
办这样一所学校,教学经费开支要大大超过普通中学。一个学生要学会做衣服,做木器家具,烹饪,三年之中要付出一笔相当可观的费用,完全靠教育部门拨款解决不了问题。学校老师在办学过程中看到了这批十七八岁学生的劳动潜力,他们本身就是一项财富。学校决定充分利用学生所掌握的劳动技能,探索走“前店后校”的道路。这样既能解决同学的实习问题,又能为学校创收。
现在,木工专业的实习厂——“金雕木器厂”已建成,并取得正式营业执照,对外承接木器加工业务,预计年产值五十四万元,年利润十万元。服装专业的实习点——“百灵服装社”也已取得了正式营业执照,开始对外承接加工业务。中西餐专业的实习餐厅也正在筹建之中。
能工巧匠
劲松职业高中的学生进校后要学习高中文化课和专业课两大类。文化课是由原来中学的老师担任,专业课也由中学老师改行教,例如教生物的改教营养卫生课,教数学的改教成本核算。此外,学校还聘请了十六位退休的师傅带领同学实习。
在老师们、师傅们的精心培育下,学生们爱学校,爱专业。他们说:“祖国需要搞尖端科学的大学生,也需要干我们这一行的。”学生们进校时十五六岁,正是一生中掌握手工技能最好的时机,他们心灵手巧,操作水平提高很快。木工班三年级学生做的家具是市场上的紧俏货,许多单位都让他们成批加工各种家具。服装专业的学生已经为许多单位的出国人员加工了大批服装。这个专业1984年已经有首届毕业生,他们分到工厂后,马上能接高档活,不仅能做,还能裁,能设计,受到录用单位的好评。中餐、西餐二年级的学生在师傅指导下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一桌桌五光十色的中、西宴席,其质量可以与高级饭店媲美。
10月中旬,全国政协和中国民主促进会的老教育家们参观了劲松职业高中。当他们看了学生们的操作表演后,赞不绝口。他们说,我们搞了几十年的教育,还没有看到这样新型的学校。学生们的水平反映了老师们、师傅们付出的心血。老教育家们说,多年来中学教学只是为了少数人升学,忽视了大多数劳动后备力量的培训。有些中学能为高等院校输送德智体合格的学生,这固然是十分必要的;有些中学能从自己的条件出发,为社会各方面输送优秀的劳动者,同样也是贯彻了“三个面向”,同样也是办出了水平,办出了成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