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阅读
  • 0回复

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我国发展战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0-19
第5版()
专栏:

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我国发展战略
  李昌
目前,一场新技术革命及其引起的新产业革命,即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用机械部分地代替人类脑力劳动,控制机器进行生产,实行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过程自动化的潮流,对全世界将发生重大影响。
在世界新技术革命形势下,如何落实十二大制定的中国发展战略?下列几方面是极应注意的关键。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
历史上资本主义战胜了封建主义,因为资本主义制度比之封建主义制度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有更高的生产发展速度。
我们能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达到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有更高的发展速度呢?这是完全可能的。因为,第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人类社会最新、最合理的一种制度,它没有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根本矛盾,从而没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第二,我们的生产资料是国家、集体和个人(少数)所有,劳动者是生产者,又是生产资料所有者,实行责、权、利三者统一后,劳动者又直接参加了管理,他们有高度的生产积极性。第三,只要我们切实地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我们国家就能有力地推进科学技术和生产的迅猛发展。第四,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欢迎国外的经济合作,这可以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
长期以来,发展农业问题似乎是我国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农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已经出现出乎意料的大转折,对我国经济繁荣起着推动的作用。现在城市也在推广这一经验,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两个“大锅饭”,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可以预见,城乡相互促进,更将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
应该说,实行责任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乃是我们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上的一项大的突破。我们现在找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道路。
但是,这条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路子,还没有完全为全体干部和全国人民所掌握。这表现在很多基层组织和群众还没有树立起经济观念,不少企业还没有真正以经济效益作为经济活动的最主要的核算指标,有些部门和地方还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进行改革。生产的发展必须有相应的流通,从而又要有一定的交通和通讯的保证,这“三通”也还远没有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发展。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首先是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其次是过去长期实行的供给制和广大干部实行固定工资,与生产的好坏不发生联系,使他们不重视生产和经济;第三,更重要的是“左”的错误思想还没有克服,过去认为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的尾巴,这在今天还使相当多的人害怕劳动致富,顾虑用货币这个价值尺度作经济的分析。
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在全体规模上进行深入的宣传教育,务使广大干部和群众深刻认识并切实贯彻这条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的路子,树立经济观念,讲求经济效益,坚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这将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挖掘出最大的潜力。
改革管理(计划)体制,推进四化建设
开展四个现代化建设,必须有有效的管理。管理包括根据事业的战略目标制定计划、组织实施、综合平衡和检查总结,其中计划尤其重要。
建设事业的管理要处理好劳力、资源、资金、技术和计划等因素的关系。关键的环节是改革管理计划体制。第一、国家计划要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要求,作好全社会的预测和综合平衡。要管好重要产品的生产,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把小商品进一步放开,实行市场调节;各行各业要在生产上继续搞好整顿,努力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厉行增产节约,扭亏增盈,作到工业产值、实现利润和上交税利三者同步增长,使国家、企业和劳动者的收入都逐步有所增加。
第二、在基本建设和矿业方面要实行承包制和用工的合同制,使劳动力与物质生产条件直接结合,提高劳动生产率;要实行动态平衡,有水快流,滚雪球式地积累起更多的资金,办更多的事业;要实行大中小企业以及个体经营同时并举,组织劳力、资金、资源和技术的相互结合。
第三、确保重点产业的发展。农业已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并带动了各行各业。林业、牧业和渔业还薄弱,副业还要发展,能源这个重点问题还远没有解决。对能源要求从细水长流转变到有水快流,加快开发,这是一项及时的正确的决策。
第四、改革计划体制应以系统论为指导,建立多层次的综合的计划体系。从中央、省、市、县到乡、大队和基层企业单位都要有自己的经济计划,并使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计划实行从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
与此同时,还应以国土(地区)经济学为指导,建立经济区的发展计划,按不同的地区发挥其经济优势,解决共同性的问题,组织本区内的经济协作。
逐步实现现代化的技术路线
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于发达国家,显然不能和这些国家一样很快进入后工业社会,当然,也不能从工业化过程中的逐个环节做起,而是要在现代科学知识的指导下,结合我国的实际,建立和发展能收到最大经济效益的不断演进的技术体系,以求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这就要根据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和最新知识,确立我们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综合运用当代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指导我国的四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实行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进步协调发展和计划工作中的动态平衡,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要遵循生态和环境科学。与此同时,我们的技术体系应由当代高技术、引进的先进技术、经过我们自己发明改进的新技术和适用的传统技术相结合而组成,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加其现代化的程度。
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技术的发展,技术又影响产业结构和各个产业的发展趋势。我国的产业在一定时期内可分为如下几个层次:一是农业。这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实行和完善责任制的过程中提供了运用科学技术的肥沃土壤,它正在向商品经济转变。二是能源。它影响国计民生的全局。目前能源产业应是国家和地方的首要重点,必须从计划、政策、财力和科学技术上尽可能给予加强。三是工业化的基础产业。如纺织、食品、饲料、建筑、建材、机械、冶金、化工、电器、仪表等,这是我国工业的主体,必须逐步用先进技术、新技术和有条件地推广尖端技术来进行技术改造,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加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四是与微电子学、计算机等尖端技术有关的新兴产业,特别是微电脑和生物工程,要加速推广应用,从整体和长远来看,没有它经济也不能起飞。
为此,要贯彻党和国家关于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要使科学技术在四化中发挥关键的作用,要实行科技体制改革。目前,城乡正实行经济体制的改革,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这样,就有了企业对科技的迫切需要和财力投资的条件,就有了经济对发展科技的巨大动力,从而能保证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
发展并改革教育,从智力上保证四化迅速发展
为了使我国经济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应有的发展,人才和劳动者智力的保证是绝对不可少的。但是,现在我们这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教育要实行改革。
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和合格的劳动者的事业。在今后半个世纪中,中国是一个由贫到富、由落后到先进、大发展、大学习、大独创的时期,对此,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要改变那种认为教育是只花钱没有经济效益的非生产部门的陈腐观念。要树立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的观念。从长远来说,教育事业是一项决定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生产事业。
为此就要进行改革,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办学,以调动中央、地方、集体、个人和各行各业各单位的积极性,使分散的潜在的财力、师资和领导管理能力组合起来,以推进各类学校的发展。
我们常说,能源问题解决不好,经济建设没有后劲。也可以说,教育搞不好,我们整个民族在今后振兴中华的几十年中也没有后劲。大中小学生的入学率是世界各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智力水平的尺度之一。在世界进入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过程自动化的时代,在信息、知识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新形势下,只有教育事业先进的地方、部门、县、乡和基层单位,才能真正长期发挥他们的先进作用。
凡是我们党从实际出发确定的战略决策,总是得到成功的。当前,我们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坚决改革、不断开创新局面的指导思想,是代表人民利益、集中群众意见而形成的。我们要把解决国家、集体的大问题和解决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各级干部要和广大党员一起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从而使党能依靠骨干和先进分子把亿万人民带动起来。这样,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必将迅猛地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