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一九八三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0-19
第5版()
专栏:

  一九八三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平衡统计司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纠正了经济建设中的“左”的错误,扭转了“重积累,轻消费”的倾向,积累率由1978年的36.5%,降到1981年的28.5%,使国民经济得到调整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近两年来,在生产继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的情况下,基本建设规模有所扩大,积累率相应提高:1982年回升到29%,1983年进一步回升到30%。
一九八三年积累和消费比例变化的几个特点
1983年,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发生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在国民收入增长较快(9%)的情况下,积累和消费同时都有比较显著的增加。1983年积累比上年增长12.8%;消费比上年增长8.8%。这一年国民收入增加额(按国民收入使用额计算)中,用于增加积累的部分约占40%,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约占60%,基本上兼顾了积累和消费两个方面。
第二,积累和消费的增加是建立在农、轻、重基本协调发展,特别是农业连年丰收的基础上。1983年同上年比较,农业总产值增长9.5%,轻工业总产值增长8.7%,重工业总产值增长12.4%。在农、轻、重全面增长的条件下,积累率有所上升,这同历史上农业和轻工业增长缓慢而重工业增长过快的情况下保持很高的积累率,是有很大区别的。
第三,生产性积累的比重提高,重点建设有所加强。1983年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属于非生产性的教育和科研投资四十一亿元,比上年增长19.1%,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3%上升到7%;属于生产性的能源工业投资一百二十七亿元,增长24.8%,所占比重由18.3%上升到21.3%;运输邮电投资七十八亿元,增长36.4%,所占比重由10.3%上升到13.1%。1983年积累总额中,生产性积累所占比重由1982年的46.4%提高到52.9%;非生产性积累所占比重虽然相对下降,但积累内部这种比例关系的变化,保证了重点建设的进行,有利于加快近期和长远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四,农村集体和个人积累增长较快。1983年农村积累额(主要包括:粮食等农产品储备、农机具等固定资产购置、农村建房,以及大小牲畜增加等)为三百八十二亿元,比上年增长16.5%。1983年积累率比上年上升1%,其中一半是由于农村积累增加而上升的。农村积累的增加,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居住状况,一般情况下,不会同国家积累争资金,对国家材料设备供应的压力也不大。
第五,居民消费水平继续提高。1983年居民消费总额为二千九百三十九亿元,比上年增长8.2%。农民消费水平提高快于职工和其他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工农生活差距进一步缩小为1∶2.2(农民为1),是建国以来最小的差距。
上面情况说明,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积累内部结构的变化,总的看来都是向协调和合理的方向发展,是符合党的十二大关于理顺关系、积蓄力量、振兴经济的要求的。
怎样看待一九八三年的积累率
分析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不仅要看积累率的高低,而且还要看积累和消费的增长是否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是否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1983年这方面的基本情况如下:
第一,从积累扩大和消费增长的关系来看。积累率是在人民生活有相当改善的前提下有所提高的。1983年,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居民实际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据农民家计调查,1983年平均每个农民纯收入为309.8元,比上年增长14.7%,平均每人生活消费248.3元,比上年增长12.7%。另据城市职工家计调查,平均每人可用于生活费的收入为526元,比上年增长6.4%,扣除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上升的因素,实际收入增长4.3%。这些增长速度都是比较高的。在人民生活改善的前提下适当扩大积累,两者关系是比较协调的,没有出现什么大的问题。
第二,从积累扩大和重工业生产的关系来看。1982年积累总额比上年增长9.4%,重工业生产增长9.9%;1983年积累总额又比上年增长12.8%,重工业生产增长12.4%。重工业的增长与积累的扩大基本相适应。与此同时,1983年轻工业生产则增长8.7%,虽然基本上可以满足市场需要,但跟不上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仍存在优质名牌和高级耐用消费品脱销,质次价高的商品积压的情况。更值得注意的是1983年轻工业的投资比上年减少16.7%,占投资总额的比重由8.4%下降为6.5%,这不利于轻工业的发展。
第三,从建设规模扩大与生产资料供应的关系来看。198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上年增长14.1%;有关的生产资料生产增长,除机器制造工业增长17.9%外,建筑材料工业增长10.3%,钢材、木材、水泥分别增长5.9%、3.8%、13.7%,均低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因此,供应比较紧张。经过采取控制基本建设规模、增加建筑材料进口等措施,“三材”供应量有所增长,年底库存量有所增加,主要材料供应大体上满足了建设规模扩大的需要。
第四,从积累扩大与国家财力的关系来看。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拨款增加,对财政收支平衡具有一定影响。1983年,我国财政预算所列赤字为三十亿元,实际为四十三点四六亿元。赤字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大丰收,大幅度增加了粮棉收购量,相应地多支付价格补贴三十四点七亿元;企业经济效益不够理想,企业收入完成得比较差等,也是财政收支差额扩大的原因。
由于积累扩大,增加了生产资料进口,比上年增长17.8%。但农业连年丰收,农产品进口量有所减少,1983年出口与进口相抵,略有顺差。
综上所述,1983年,在农、轻、重大体协调发展,消费和积累同时相应增长,物力、财力和外汇基本平衡的条件下,积累规模扩大,积累率达到30%,对国民经济各方面的影响是积极的。当然,在这大好形势下确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需待研究解决。
加强宏观经济的计划控制,调整积累和消费的内部结构
经过几年来的调整,我国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虽然趋向合理,但还是比较脆弱的平衡,稍不注意,就会导致新的比例失调。特别是对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应当慎重对待,尽可能地保持积累率的相对稳定。我们面临着大规模的建设任务,又要保证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要办的事情很多,而国家资金不足,这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从这一情况出发,我们认为要抓好以下三件事情:
第一,加强宏观经济指导,保持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平衡。当前主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超过物力和财力增长的可能;二是消费基金增长过快,生活资料供应不上。
第二,加强国民收入的生产和分配的计划性,改善积累和消费的内部结构。要根据需要和可能,组织好各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从技术发展的需要,组织生产和供应建设所需的生产资料;从人民生活提高的需要,组织生产和供应各类消费品。
第三,要大力提高积累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合理用好积累,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和人民急需的住宅建设。做到少投入,多产出,尽力提高积累的经济效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