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长征途中的另一个外国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0-21
第5版()
专栏:

长征途中的另一个外国人
张国琦
共产国际派来中国的军事顾问李德曾以唯一参加长征的外国人而闻名于世。然而,还有一个在长征的红六军团中生活了十八个月的外国人,却鲜为人知。他是一位法国传教士,名叫阿尔佛雷德·勃沙特(ALFRED·BOSSHARDT)。前不久,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他才被人重新提及。
事情是这样的:
1984年3月11日,著名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先生给肖克同志写了一封信。这位专程来中国寻访当年红军长征足迹的七十六岁老人,是在与肖克同志会见之后随即来信问到这件事的。
他在信中说:
“我还有一个问题,一个与法国传教士及一张法文分省地图有关的问题。我读了有关这件事的一本书,书中谈到一位名叫阿尔佛雷德·勃沙特的法国传教士说,他曾经帮助你认识这张地图,他曾在你的部队里呆了十八个月……。书中写道,他对于红军的非凡能力和严明的纪律,印象非常深刻。”
肖克同志看完信,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这位当年率部长征的红六军团军团长渐渐想起了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所提到的那张法文地图和那位法国传教士。
那是1934年10月1日,红六军团在施秉与黄平之间抢渡大沙河,突破了防堵力量薄弱的黔军阵地,乘机袭占了黄平老城。他们在一教堂内见到一张约一平方米大小的法文贵州省地图。这张图对于刚进入贵州开展武装斗争的红六军团,无异于无价之宝,因而就作为“战利品”取走了。因为是法文,只好请那位懂中国话也认识一些中国字的法国传教士一同来到六军团司令部,帮助译成中文。
在方桌前,在豆大的洋腊烛光下,肖克同志细心地摊开了地图,用手指着那一个个法文地名,那位传教士按照他的指点,操着生硬的中国话,一个一个地进行翻译。两人边讲边比划,地图上的山川、河流、村镇、城市,逐一附上了中国字。当他们把地图上许多重要的尤其是红军预定行动地区的详细地名全部译完,已是三更了。
这件事,对肖克同志来说,终生难忘。事隔多年,他记忆犹新,曾以兴奋的语调谈到:
“对我来说,这是一件不能遗忘的军事活动。我们从湖南进入贵州,用的是旧中国中学生用的地图,图上只有省会、县城、大市镇和大河流、大山脉,只有约二十平方厘米大。得到这样一张一平方米大的贵州地图,我们多么高兴啊!虽然在那以前,我们对于传教士印象不佳,但这位传教士帮我们译出了这张地图,而且在口译时,边译边谈,提供了不少情况,使我在思考部队行动方向时,有了一定的依据。在合作之后,固有的隔膜无形地消除了不少。尤其令人难忘的是,我们后来转战贵州东部直到进入湘西,其间几年全是靠这张地图。”
后来,这位传教士随军到了湘西,在逐步了解了我党方针政策,耳闻目睹红军的真实情况之后,心情也有变化,曾多方写信到上海、南京等地为红军采购药品、筹集经费。其间,艰苦的根据地生活曾使他试图离开红军,因湘西周围敌情严重,情况复杂,他去而复返。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长征了,他又一起行动。在艰苦的转战途中,他有时骑马,有时步行,整整走了半年。到1936年4月,红二、六军团逼近昆明,红军首长考虑到军情紧急,战事多端,于是让这位法国传教士离开部队,前往昆明,临行,还送给了旅费。
这位在红六军团呆了十八个月(湘鄂川黔根据地一年,从湖南长征到云南半年)的法国传教士,虽然在红军中生活时间不长,但他对红军印象很深,回国后,曾写文章称赞中国的红军英勇善战、纪律严明,这也可能是外国人介绍中国红军的先例。
这位法国人没有忘记中国红军,红军的同志们也没有忘记他能坦然相助。尽管他所做的工作不多,但在五十年后的今天,一经提及,肖克同志便欣然命笔,回了一封长信,给提问的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先生详细介绍了当时的情况,并拜托索尔兹伯里先生,“如能见到这位友人(假如他还活着)或其家属,请代致问候!”在肖克同志心中,这位法国人还活着。人们也希望他还活着。
今年6月17日,刚从长征路上考察归来的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先生,不顾旅途劳累,立即给肖克同志回信。
“肖克将军:
我很高兴地收到了你的来信,知道了这位法国传教士的情况。不过,这位法国人我大体上可以肯定他已去世了。虽不一定能见到此人,但我愿意尽力找到他写的关于他的经历的那本书,并把它寄给你;如果他还活着,我会找到他的地址的。”……
将来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呢?热心的读者,我们一起等待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