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与群众血肉相连的诗人——怀念老诗人柯仲平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0-22
第7版()
专栏:文学评论

与群众血肉相连的诗人
——怀念老诗人柯仲平同志
苏一平
1941年冬,西北文艺工作团划归中共中央西北局管辖后,我们就直接在柯仲平同志领导下工作。尽管他离开我们已有二十个年头,但他那走遍边区山川、手持山桃树手杖、与人民群众亲如兄弟的热情以及对待我们这些年轻同志关怀备至的音容笑貌,始终铭刻在我的心里。
曾有多少同志怀念和敬仰这位老诗人。有人说他是“永红的枫叶”,有人夸他是“盗天火的诗人”,有人把他比为“奔腾的大海”,我看都是恰当的。他为人正直,性情豪爽,一生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废寝忘食,战斗不息。他是一位平易近人的长者,一位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诗人。
柯仲平同志的诗,可称刀枪,可称匕首,也可称号角,读来铿锵有力,琅琅上口,听来耳目为之一新。鲁迅主张诗“要易记,易懂,易唱,动听”,要“唱得出来”。柯老的诗,几乎篇篇都能“唱得出来”,而且自己“唱”,通过“唱”,引起广大听众的感情交流。
柯老到延安不久,就和林山、田间、邵子南等同志组成“战歌社”,将战斗的诗歌传播到广大群众之中。当时边区文盲多,出版条件差,唯有用朗诵形式方能有效地沟通诗与群众的感情,发挥诗的宣传鼓动作用。柯老一向重视诗的革命化、民族化和大众化。延安兴起的诗歌朗诵热潮,柯老不愧为一位中坚人。他每每先放第一炮,在街头,在村口,在庙宇热情澎湃地朗诵起他的诗作来。1938年夏季,在延安清凉山中央印刷厂工人召开的一次晚会上,毛泽东同志也赶来参加了。柯老兴致勃勃地朗诵了他的长篇叙事诗《边区自卫军》:“左边一条山,右边一条山,一条川在两条山间转;川水喊着要到黄河去,这里碰壁转一转,那里碰壁湾一湾;它的方向永不改,不到黄河心不甘。”深刻的寓意,坚定的信念,豪放的感情,博得阵阵掌声。毛泽东同志紧紧握住他的手,高兴地称赞他把工农作为诗歌的主人,夸奖他对民歌形式加以吸收、融化以及为诗歌大众化所作的辛勤努力。
1938年9月,党中央在延安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清算了抗战初期王明的右倾投降错误路线,使全党紧紧团结在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周围,为扩大统一战线、争取抗日胜利奠定基础。柯老同样欣喜若狂,挥笔写了《告同志》一诗,不仅在会场上朗诵,而且大书特书在大礼堂对面的石灰墙上:“呵!同志们!战呵战!战到黄昏后,夜吗夜深沉,西不见长庚,东不见启明,我们指着北斗星前进;在那夜深沉的时候,我们党中央是北斗星。”柯仲平同志把我们党中央和毛主席比做北斗星,这是再恰当不过了。众星拱北斗,万众心向党,这恰好反映了诗人对我们的党是多么的热爱、多么的信赖!
1938年7月,他得到毛泽东同志的启示,和剧作家马健翎一起,办起了深受陕北群众欢迎的民众剧团。他亲自动手写团歌:“你从哪达来?从老百姓中来,你又往哪达去?到老百姓中去。”“从老百姓中来”,又到“老百姓中去”,这就是柯老的意愿,也是办团的宗旨和全团的作风。多少年来,柯老带领剧团同志,赶早摸黑,跋山涉水,几乎跑遍了陕甘宁边区的山山水水。他是那样认真实践他的文艺主张:“革命的戏剧要真正为人民服务,只有送货上门,决不能把它禁锢在延安的舞台上。”正因为剧团成年累月地走乡串户,送戏上门,所以老百姓亲切地把他们称作“咱们的剧团”。
柯仲平同志热爱群众热爱党,热爱革命的领袖人物。1948年11月,柯老路过晋西北,拜访贺龙同志。贺老总约他一同到包绥前线会见李井泉同志。一天,他们同乘吉普车,翻山越岭,最后终于喜见“司令政委手拉手”。诗写到贺龙乘车飞奔的情景时,含意深而意境美:“贺龙车,车如龙,车在高山走,活象龙在云中游。”最后几句则表现了“胜利有何愁”的必胜信念:“南天门过和林到,司令政委手拉手;塞外风光添豪气,同心同德为党谋。这么样的将军人民有,全国胜利有何愁。”柯老不仅热心吟诵党的领导者,而且对边区各条战线的模范英雄人物,也谱写了不少颂歌。
人常说:“诗言志”、“文如其人”。柯老不正是以他那大量的诗作,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一生的高贵品德、忘我的精神和忠心耿耿、刚直不阿的共产党人的气质吗?柯老晚年最大志愿是写西北人民革命领袖刘志丹,从1938年起,他就搜集历史资料,前后动手几次,完成了万余行,最后终因过早去世而成为一件憾事。
1964年10月,柯仲平同志因受康生等人的迫害,与世长辞了。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回忆起他来仍然心情万分沉痛!柯老啊!你那音容笑貌,你那言传身教,你那对党对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形象,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