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园地——纪念《人民文学》创刊三十五周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0-22
第7版()
专栏:

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园地
——纪念《人民文学》创刊三十五周年
何思
三十五年前,新中国诞生后二十五天,《人民文学》作为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1953年改称中国作家协会)的机关刊物,同广大读者见面了。它肩负着紧密联系、广泛团结全国作家和敏锐发现、重点扶持文学新人的使命,承担着及时展示我国当代文学创作成果与水平的任务。它的创办,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受到了文艺界和广大读者的大力支持与欢迎。毛泽东同志为创刊号题了词:“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
三十五年来,我们的共和国经历了一段伟大光荣而又艰难曲折的里程;与国家共命运的社会主义文学,同样经历着并反映着这一里程。检阅《人民文学》创刊迄今共三百期的版面,仿佛重温一部形象的历史,从那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生活图画之中,既可以看到我们事业的光辉成就,又存在着不少值得总结和记取的教训。
建国初期,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从事革命的进步的文学活动的作家胜利会师,满怀激情,投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斗争生活。他们继承“五四”新文学运动和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优良传统,汲取新时代与新事物的宝贵营养,热情描绘新的人物、新的世界,开拓了《人民文学》第一次兴旺的局面。
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引下,许多作家特别是文学新人,努力运用艺术手段与阻碍我们事业前进的消极现象作斗争。《人民文学》积极贯彻这一方针,率先推出了勇敢揭示矛盾、大胆进行探索的创新之作。刘宾雁的报告文学《在桥梁工地上》、王蒙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何直的文学评论《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等篇,给社会主义文学带来一股前所未有的清新刚健之气,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在这春风和煦的日子里,一朵朵题材与风格新颖别致的艺术香花,从《人民文学》上开放了出来。王汶石的《风雪之夜》、萧平的《三月雪》、林斤澜的《台湾姑娘》、孙犁的《铁木前传》、艾芜的《雨》、宗璞的《红豆》等,对精神世界进行多角度的更深入的描写,令人耳目一新。那短短一年间,《人民文学》出现了第二次兴旺的局面。
1961年秋后,在周恩来同志领导下,对文艺政策进行了调整,“左”的错误有所纠正,给文学带来的建国后第三次繁荣。《人民文学》这一时期创作的特色,表现为小说题材风格的大见宽阔,报告文学体裁重新振兴,和各式各样散文的丰足长进。1962年5月,毛泽东同志应《人民文学》之请,首次发表他的旧作《词六首》,为刊物增添了光彩。
回顾这一段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每逢我们党政策稳妥,我们国家政治安定,经济发展、思想活跃之时,我们的文学创作就能具有充沛的创造力,就会迭相涌现才华洋溢的新人和旨深辞美的新作。这些喜人景象,如影如镜,都将印进《人民文学》。它们既是刊物稿件的充足来源,又组成了版面内容的鲜明特色。反之,每当“左”倾思潮泛滥、清规戒律增多之日,文学事业必遭损害,创作之路便日趋狭窄。1957年秋至1961年夏、1963年到1966年这两段时间里有些期的情况就是这样。不同的是,在前一段,久经磨练的成熟作家,尚有一定条件执着艺术追求,他们仍以真实反映生活的篇章,保障了《人民文学》的质量。赵树理的《锻炼锻炼》、王愿坚的《普通劳动者》、茹志鹃的《百合花》、周立波的《山那面人家》、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李准的《李双双小传》等短篇小说,郭沫若和曹禺等人的历史剧等,都弥足珍贵。但在后一段,“左”倾错误愈演愈烈,致使这样的佳作难得再现。及至“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文学》被迫停刊。1976年1月复刊时,又为“四人帮”把持着领导权,虽曾发出过蒋子龙的《机电局长的一天》那样得人心之作,却终遭压制,并被塞进了一些与“四人帮”的阴谋有所关联的货色,已不再是人民的文学了。
“四人帮”覆灭之后,著名诗人兼评论家张光年和刊物前负责人李季同志,相继出任主编,获得新生的《人民文学》恢复了它原有的权威。1979年12月,历经摧残重新奋起的文艺界,就是以《人民文学》名义召开在京文学工作者座谈会,拉开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的序幕的。在这思想领域处于转折的关键时刻,《人民文学》敏锐发现、及时推荐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第一个打出了恢复革命现实主义传统的旗帜。接着又发表了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刘宾雁的报告文学《人妖之间》,在一年多时间里接连取得振聋发聩的社会效果,为新时期文学的勃兴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指引下,我国文学创作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近五年的成就,都为前三十年所未曾有。《人民文学》突出映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坛盛况,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兴旺时期。佳作纷呈,精华荟萃于它的版面;新人辈出,大多是从它这里起步的。
党的十二大以后,新旧交替的历史步伐更加快速行进。《人民文学》适时感应时代需要,较早开展体制革新。1983年7月,由著名作家出任主编,组成了年轻化的新编委会。新一届编者继承老一辈编辑的优良传统,发扬新时期改革者的首创精神,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一年多来,《人民文学》连续推出一批新的佳作,在短篇创作势头平缓的情况下,保持了质量的稳定。
而今,《人民文学》与我们的共和国同步跨进第三十六个年头之际,党和国家领导人再次表示了对《人民文学》的关怀。他们的祝贺题词,鼓舞着该刊更多地发表“为四化服务的好作品”,使它切实成为“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园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